ZKX's LAB

朱权:本想暂时中立,谁知朱棣会挟持我,那就明哲保身吧

2020-07-19新闻6

序言:公元1402年,随着“靖难之役”的结束,燕王朱棣在宁王朱权的帮助下,推翻了建文帝朱允炆的统治,以藩王的身份登基称帝,是为明成祖。可是按照史书上的记载,“燕王善战,宁王善谋”,且宁王朱权同样驻守边防重镇,军事实力并不见得就比燕王弱。那么问题来了,宁王朱权为何会选择支持燕王朱棣,甘愿承担起兵失败后的风险呢?而且在“靖难之役”结束后,朱权更是主动要求改封到南方,交出兵权不说,自己还悉心钻研琴棋书画、茶道艺术等文雅之物去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呢?——《二十四史通俗演义·第三十六回》

宁王朱权兵强马壮画像示意插图

就好比《明史·诸王二》中的记载,自洪武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391年,朱权被明太祖朱元璋加封为宁王以后,“逾二年,就籓大宁。......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权数会诸王出塞,以善谋称”,手底下八万精兵各个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实打实的有勇有谋。

而且,按照明太祖朱元璋曾于明洪武五年,也就是公元1372年设立的“每王府设三护卫”的规矩来看,明太祖朱元璋给这些藩王的领兵权都是有限的,满打满算也就“三护卫”的编制。——《明史·职官五》

如若再按照明朝的军事制度来看的话,相信大家不难发现,“一护卫”中的“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顾名思义,每一个“护卫”的编制最多也就一万九千人。——《明史·诸王五》

换言之,明太祖朱元璋出于限制藩王权力的需要,实则给这些藩王的领兵权最多只有五万七千人,而边疆地区战事频繁,“大宁”又“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为巨镇”,故而明太祖朱元璋特许其扩编,就好比宁王朱权这八万的朵颜精锐。——《明史·诸王二》

靖难之役画像插图

这也就足以说明朱权在明朝藩王中的势力及能力属实称得上是数一数二的存在,并不见得就比燕王弱多少,而且按照《明史·成祖一》所记录的“二旬众至数万”等相关资料来看,燕王发动靖难之役之初,虽无确切的兵力数据,但肯定是不超过十万的,否则史书上不可能只是用一个“数万”来形容。

由此也就带来了一个矛盾,既然“宁王善谋”,军事实力又强,那为何会选择支持军事实力甚至有可能还不如他的燕王朱棣呢?而且在“靖难之役”结束后,还是由燕王朱棣登的基称的帝,他却反而去研究琴棋书画、以及茶道艺术等文雅之物去了,这明显就不符合正常的逻辑不是吗?

事实上,宁王朱权在这次“靖难之役”的初始阶段,并没有明确的选择支持谁,而是暂时保持了中立,一副两不相帮情景,再结合他那擅长谋略的性格,赫然是想在战争局势清晰之前“坐山观虎斗”,从而尽可能的从中获得最大的利益,但不成想,燕王朱棣棋高一着,将宁王朱权一家都给挟持到了北平。

建文帝朱允炆画像

宁王朱权想暂时中立,坐山观虎斗

早在建文元年八月,也就是公元1399年八月,截至此时,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已有月余,且士气十分高昂,“通州、遵化、密云相继降燕”,情势对建文帝朱允炆十分不利,故而,建文帝一方面为了缓解这紧张的战争局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预防朱权与朱棣联盟,故而便下诏“召......宁王权归京师,权不至,诏削护卫”,——《明史·恭闵帝》

但不曾想,宁王朱权却并未理会,任建文帝如何下诏,就是不回,毕竟对宁王朱权而言,这京师可是万万回不得的,一旦回去,势必就等同于自己把兵权交回到了建文帝的手上,岂不就只能在待在京师坐以待毙?

因为按照明太祖分封藩王之时的规矩来看,“诸王止建籓号,未曾裂土”,也就是说,朱元璋的分封制只给了藩王兵权,却并没有分封土地,更加没有治理百姓的权力。如果宁王朱权交回兵权的话,基本也就相当于什么都没有了。——《明史·列传第二十七》

试问,这种没了兵权的结果,会是宁王朱权想要的吗?肯定不是。

与此同时,也就间接的证明宁王朱权属实是打算暂时保持中立,想在战争局势清晰前“坐山观虎斗”,两不相帮,继而等两边打的差不多的时候再选择阵营,如果我们站在“利益”的角度来看的话,无疑这个结论是站得住脚的。

燕王军队示意画像

毕竟此时燕王人少,但是士气却很足,接连获胜,可建文帝虽暂时处于劣势,但胜在人多势众,兵马更是动辄几十万,诸如《明史·成祖一》中所记载的,“大将军部校张保来降,言大将军军三十万,先至者十三万”。这最后到底谁胜谁败还真的暂时看不出来。

如果此时宁王朱权就贸贸然选择阵营的话,万一最后对方给赢了,那又该怎么办,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不过,凡事皆有例外,纵然宁王朱权这边的计划是挺好的,敏感的抓住了建文帝就算下诏削他兵权,也极有可能会因为自顾不暇而无法迅速实现削权的缺点,这也就等同于给了宁王朱权选择阵营的时间。

毕竟宁王朱权身处大宁,山高皇帝远,建文帝势必无法做到百分百的控制不是吗?

但宁王朱权却忽略了朱棣,他哪里会想到燕王朱棣在自顾不暇忙于应付建文帝的空档,还会把目标转到他的身上。

明成祖朱棣画像

燕王朱棣挟持宁王朱权一家,获得朱权支持

可谁成想,朱棣还就真的这么做了。

建文元年九月底,也就是公元1399年九月底,朱棣听闻建文帝要削掉朱权三护卫的消息以后,“闻之喜曰:取大宁必矣。乃遣宁王书,告以穷蹙求解,而阴帅师趋大宁,驻师城外。”——《二十四史通俗演义·第三十六回》

顾名思义,燕王朱棣这是想要对宁王朱权用套路了,一边派人给宁王送信,告诉宁王自己已经无路可走,想要趁机拉拢宁王,另外一边实则派遣了大军埋伏在大宁城外。

而且再根据燕王朱棣在“靖难之役”之初所说的“曩余巡塞上,见大宁诸军慓悍。吾得大宁,断辽东,取边骑助战,大事济矣”来看,朱棣显然是早就对宁王朱权的“朵颜三卫”有想法了。——《明史·诸王二》

毕竟燕王此时虽然士气高昂,但是在那个依旧还是冷兵器为主流的时代,既然是战争,肯定是要有伤亡的,而建文帝兵力充足不说,数量更是燕军的数倍还多,再加上明朝藩王没有土地,也就相当于是没有了补充兵力的“兵源”。

因此,短时间还好说,但时间一长,此时的优势势必就会逐渐淡化甚至扭转成为劣势,那就不是燕王朱棣所想要见到的结果了,故而,朱棣就必须想方设法的去找寻一些盟友。

建文帝下诏书示意画像

而建文帝下诏削除宁王朱权的兵权,无疑就等同于是将宁王朱权推向了燕王,如此一来,燕王朱棣能不高兴吗?自然是自收到消息以后就下令制定求援信,派人送给宁王。

同时,由于宁王此时还举棋不定,燕王朱棣势必就得事先做好两手准备,也正是因此,朱棣才决定在大宁城外埋伏兵马,说白了就是先礼后兵。

果不其然,燕王朱棣在大宁待了好几天,都没能传出达成合作的消息,俨然是一副没有谈妥的样子,所以燕王朱棣的后手也就正式派上了用场,“吏士稍稍入城,阴结三卫部长及诸戍卒。燕王辞去,权祖之郊,伏兵起,拥权行。”——《明史·诸王二》

燕军将士暗中买通了朵颜三卫的一些头目,而后趁着宁王朱权为燕王朱棣送行的机会,直接就强行“挟持”了宁王朱权,连带着把“王府妃妾世子皆随入松亭关”,将宁王一家全部带回了北平。

如此一来,宁王朱权一家就都被挟持到了燕王的大本营,也就等同于形成了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不过被挟持的是宁王朱权的家人,燕王朱棣赫然是把朱权的家人孩子当成了谈结盟的筹码,那么宁王朱权又怎么可能不同意联盟呢?只能是选择支持燕王,投身到了燕王阵营。

宁王朱权画像

大势已去,宁王朱权毅然选择明哲保身

之后有了宁王的加入,燕王朱棣自然就更是如鱼得水,于建文四年,也就是公元1402年一举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并以藩王的身份登基称帝,是为明成祖。

而宁王朱权若是此时再次发兵讨伐明成祖的话,显然也是行的通的,毕竟在封建时期,朱棣这通过武装政变得来的皇帝之位属实算不上正当,一不是顺位继承,二不是朱元璋点名册封,名不正言不顺。

所以即便是朱权再次起兵,在舆论上无疑也是会获得百姓及一部分官员的支持的,但宁王他能再次起兵吗?他不能。

因此他的家人可都还在北平待着呢,也就等同于是被朱棣给软禁了,再加上此前燕王朱棣还曾买通过朵颜三卫的诸多将领,经过几年的战争,会不会买通更多的将领不得而知,但肯定还是有不少的。

所以,就算是明成祖朱棣曾答应宁王朱权“事成,当中分天下”又如何?如今大势已去,已是明成祖朱棣一家独大,这中分天下又从何谈起呢?换言之,这一半的江山可不是那么好拿的,宁王也属实是拿不住了。——《明史·诸王二》

因此,他只能是选择明哲保身,退一步海阔天空,干脆主动放弃兵权,保自己以及后世子孙的荣华富贵算了,所以也就有了“比即位,王乞改南土......永乐元年二月改封南昌,帝亲制诗送之”这一说,宁王朱权顺着明成祖朱棣的心思,主动放弃了兵权且要求改封到内地,在南昌安心做起了太平藩王。——《明史·诸王二》

而且,若是综合事后明成祖朱棣的行为表现来看的话,也足以证明宁王朱权“明哲保身”的这一步棋是走对了的。

宁王朱权改封南昌画像示意图

好比如,宁王朱权改封南昌以后,“已而人告权巫蛊诽谤事,密探无验,得已”,有人向明成祖告密,说是朱权行巫蛊之术诽谤朱棣,继而朱棣派人秘密侦查,直到查出并无此事以后,才算作罢。——《明史·诸王二》

试问,如果宁王真的有了异心,明成祖朱棣会这么轻易的放过吗?自然是不会的,毕竟明成祖的皇位就是通过政变而来,而且登基之初政局未稳,正是急需稳定政局休养生息的时候,因此明成祖势必就需要尽可能的避免一切可能引发战争的事端,对藩王的戒心自然不会小。

也正是因为这次事件,更加让宁王朱权确定自己再也没有机会去重新拿回大权,也更加确信了明成祖朱棣对藩王存在着很大的戒备心,因此,宁王朱权“自是日韬晦,构精庐一区,鼓琴读书其间,终成祖世得无患。”——《明史·诸王二》

干脆放下一切,韬光养晦,一门心思的去和文人墨客钻研琴棋书画、茶道艺术等文雅之物去了,而后更是编著出了中国戏曲史上著名的理论著作《太和正音谱》、以及对中国茶文化影响深远的《茶谱》,虽其一世未能权倾朝野,万人之上,只是个手中无权的太平藩王,但却换了个形式名垂青史。

不得不说,在封建时期那个无数人都对权势趋之若鹜的大时代背景下,宁王朱权能审时度势,毅然决然的摒弃对权势的贪恋和欲望,急流勇退,保得自己一家人的一生安宁,属实称得上是个大智慧之人。

另外,宁王朱权的这种韬光养晦、懂得审时度势、知进退的大局观,亦是一种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存在。

【end】

#明朝#朱棣#君王皇帝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