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托尼莫里森写作风格

2020-07-16知识21
托妮·莫里森的评价成就 西方评论界普遍认为莫里森继承了拉尔夫·埃利森和詹姆斯·鲍德温的黑人文学传统,她不仅熟悉黑人民间传说、希腊神话和基督教《圣经》,而且也受益于西方古典文学的熏陶。在创作手法上,她那简洁明快的手笔具有海明威的风格,情节的神秘隐暗感又近似南方作家福克纳,当然还明显地受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但莫里森更勇于探索和创新,摒弃以往白人惯用的那种描述黑人的语言。1993年,由于她“在小说中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使美国现实的一个极其重要方面充满活力”,莫里森获诺贝尔文学奖。 托尼莫里森 的beloved 故事梗概 本书通过逃亡女黑奴塞丝的经历,深刻揭露了奴隶制及对黑人心理的影响,它甚至超过了他们所受的苦难本身,本书意义深刻,是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宠儿》堪称美国黑人历史的一座纪念碑。主要情节取材于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小说中的主人公—女黑奴塞丝怀着身孕只身从肯塔基的奴隶庄园逃到俄亥俄的辛辛那提,奴隶主循踪追至,为了使儿女不再重复自己做奴隶的悲惨命运,她毅然杀死了自己的一个女儿。虽然这已是18年前的往事,但往事的梦魇一刻也不曾停止过对塞丝的纠缠…《宠儿》获1987年度普利策奖。1998年,《宠儿》被搬上银幕,著名电视主持人奥普拉·温芙蕾饰演塞丝。 托尼莫里森的《宠儿》的写作背景 《宠儿》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经典力作。本文深入剖析了《宠儿》的写作主题—惨无人道的奴隶制给黑人带来的肉体、精神、情感上的迫害,以及作者应用于其中的精湛的写作手法—象征意义、魔幻现实主义和对《圣经》的影射等。 托尼莫里森 是后殖民主义作家么 谈谈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又译托尼?莫瑞森,1931年2月18日出生于美国中西部俄亥俄州克利夫兰附近的小镇洛雷恩。她的母亲是教堂唱诗班的领唱,父亲是一个造船厂的电焊工。莫里森的父亲擅长讲述黑人民间传说和鬼故事,她从小深受黑人文化熏陶。1949年,莫里森从洛雷恩高中毕业,进入了霍华德大学学习,主修英语,辅修古典文学。1953年,从霍华德大学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的莫里森进入康奈尔大学研究院继续深造。1958年,她与牙买加建筑师哈罗德?莫里森结婚,并生有两子。六年后,婚姻破裂。1965年,离异后的莫里森辞去霍华德大学教职,到兰登书屋下属的辛格出版公司担任教科书编辑与高级编审工作。其间,她还相继在耶鲁、巴德、纽约州立大学兼任教职。1962年莫里森参加了一个写作小组,在工作之余进行创作,写作了一个短篇故事,这即是她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的雏形。1970年,《最蓝的眼睛》正式出版,即引起了评论界的注意。莫里森在美国文坛上的成名作是1977年出版的《所罗门之歌》 托妮·莫里森的写作风格 自我追寻是莫里森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正如非洲和美国在地理上分离的一样,非洲美国人的自由也是断裂的。一方面,渴望加入美国主流社会;另一方面,又要保持自身的黑人文化传统。因此,总是在自我和异化之间痛苦地挣扎着。这里黑人自我异化主要由于自我与自身文化传统的断裂(主要表现在忘记过去,历史和母亲缺席等)和白人世界中主流文化对黑人文化渗透和颠覆造成的,而莫里森的小说旨在修复黑人文化,文化传播的断裂及持续性中黑人自我的异化。同时小说家本人也在警示他们:无论怎样都不要离开黑人社区。在莫里森看来离开黑人社区越远也就越危险。因为黑人的自追寻和实现从来不是孤立的,总是要和所处的黑人团体相联系的,离开了这个团体,个体就会孤立无依,并且可能会丧命,更谈不上追寻了。追寻不但不能离开黑人社区,而且还不能脱离过去-历史。对莫里森而言,黑人的过去是黑人无法割断的纽带,过去是黑人文化精髓的宝库,只有回归过去才能找到黑人灵魂的寄托。这里“过去”,在莫里森的笔下,既包括非洲也包括旧南方,而旧南方也和非洲一样,是指黑人传统。莫里森小说中的人物或在争取自由的道路上过于疲惫,或是误以为他们已经获得了自由,或是面临着被白人... 托妮·莫里森的写作风格 自我追寻是莫里森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正如非洲和美国在地理上分离的一样,非洲美国人的自由也是断裂的。一方面,渴望加入美国主流社会;另一方面,又要保持自身的黑人文化传统。因此,总是在自我和异化之间痛苦地挣扎着。这里黑人自我异化主要由于自我与自身文化传统的断裂(主要表现在忘记过去,历史和母亲缺席等)和白人世界中主流文化对黑人文化渗透和颠覆造成的,而莫里森的小说旨在修复黑人文化,文化传播的断裂及持续性中黑人自我的异化。同时小说家本人也在警示他们:无论怎样都不要离开黑人社区。在莫里森看来离开黑人社区越远也就越危险。因为黑人的自追寻和实现从来不是孤立的,总是要和所处的黑人团体相联系的,离开了这个团体,个体就会孤立无依,并且可能会丧命,更谈不上追寻了。追寻不但不能离开黑人社区,而且还不能脱离过去-历史。对莫里森而言,黑人的过去是黑人无法割断的纽带,过去是黑人文化精髓的宝库,只有回归过去才能找到黑人灵魂的寄托。这里“过去”,在莫里森的笔下,既包括非洲也包括旧南方,而旧南方也和非洲一样,是指黑人传统。莫里森小说中的人物或在争取自由的道路上过于疲惫,或是误以为他们已经获得了自由,或是面临着被白人... 有介绍托尼莫里森生平的书吗,物质生活,情感经历。不是主要分析其作品的??写论文急需!!! 别费心了,没有!几乎全是关于其作品的研究文章。或许从中可以了解到星星点点。原文未翻译的或许有,大海捞针啊。也不知找到了没有。 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为什么能获得诺贝尔奖? 凭本事咯,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莫里森一直活跃在公共生活中,经常接受采访,对政治时事发表评论,也在持续不断地写作。 托妮·莫里森的主要作品 莫里森的主要成就在于她的长篇小说。自1970年起,她一共发表了十部长篇小说:《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1970) 《所罗门之歌》(Song of Solomon,1977)《秀拉》(Sula,1973) 《柏油娃娃》(Tar Baby,1981)《宠儿》(Beloved,1987) 《爵士乐》(Jazz,1992) 《天堂》(Paradise,1999) 《爱》(Love,2003) 《恩惠》(A Mercy,2008) 《家园》(Home,2012)这些作品均以美国的黑人生活为主要内容,笔触细腻,人物、语言及故事情节生动逼真,想象力丰富。2012年5月8日,81岁高龄的托尼莫里森又出版了新作《家园》。《家园》则讲述了一个赴朝鲜战场的美国老兵自我救赎的故事。 如何评价Toni Morrison(托尼?莫里森)的一生? 美国作家Toni Morrison于2019年8月5日(美东时间),在纽约去世。作为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在中国的视角…

#作家#黑人文化#最蓝的眼睛#宠儿#中国黑人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