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德西效应:用奖励督促娃学习,效果只会适得其反,让孩子行为物化

2020-07-19新闻16

去年回老家的时候听表嫂说已经送6岁的小侄女冉冉去学舞蹈了,结果前段时间再次回去的时候则是听表嫂抱怨道:“这孩子本来还挺喜欢跳舞的,但好景不长,没坚持多长时间就开始宣布要放弃了。”

听到这我想的是孩子缺乏对一件事物的坚持程度这也正常,不过在之后的聊天中才发现,我产生的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人家孩子压根就没有表现出不喜欢,反而对跳舞这件事展示出了极高的热情,但后来之所以会出现想要放弃的情况,其中的问题几乎全部都在大人身上。

经过后续的聊天得知,冉冉的确是很喜欢跳舞的,但后来因为上课总是迟到,结果表哥和表嫂两个经过商量后,决定物质奖励的方式帮助冉冉改掉总是迟到的坏习惯,在这个计划刚开始执行的时候,无论是表哥还是表嫂送冉冉去舞蹈班,只要到舞蹈班的时间没有超出规定时间,他们就会给冉冉买一袋零食,之后冉冉逐渐开始不但不迟到反而表现出积极时,表哥表嫂看达到了想要的目的,便将物质奖励取消,结果没想到的是冉冉竟然直接闹起了“罢工”。

相信像以上冉冉这种情况的孩子不在少数,他们往往会表现出在刚开始有物质奖励的时候能够尽可能的去达到父母的预期,但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在没有奖励的情况下,很容易就会出现“破罐破摔”,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是“德西效应”。

孩子所接受到的奖励与其所能够付出的动力之间并不一定会成正比

“德西效应”所指的是,家长给予孩子适当的奖励对于孩子巩固其自身的内在动机会起到正面作用,但如果奖励过多的话则很可能会降低孩子对于某件事物本身的兴趣,从而使得孩子的内在动机被降低。对此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进行过这样一个实验,他邀请一群大学生去进行有趣的智力实验,测试一共被分成了三个阶段进行:

在第一阶段中,所有进行实验的学生都没有得到任何奖励;

在第二阶段中,将进行实验的所有学生被分成了两个组,其中第一组的学生在第二阶段实验后得到了一定的奖励,而第二组学生在第二阶段实验后则和前一次一样没有任何奖励;

实验的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所有学生均可以选择在原地自由活动,也可以选择去继续进行实验

结果显示在第二阶段得到奖励的第一组学生中,很少有人会选择去继续进行实验,而在第二阶段没有得到任何奖励的第二组学生,则有更多的人选择在休息时间去继续进行实验,且其对实验的兴趣程度也呈现出增强的状态。

就像在文章开头的时候提到的小侄女冉冉一样,她原本只是可能会稍微有一些迟到,而表哥表嫂也只是想要用奖励的方式来激发出冉冉的积极性,结果没想到的是表哥表嫂对冉冉所进行的不当的奖励,反而造成了冉冉对去上舞蹈班这件事产生出抗拒。

由此可见,家长在对孩子进行一些物质上的奖励,虽然在短时间能够看到预期的效果,但如若奖励过度的话反而很可能会产生负面作用。

1.过度的奖励会导致孩子失去原本的兴趣

在生活中我们不乏能够看到有这样的情况,孩子在展现出自己对于某一件事物感兴趣时,作为家长大多都是在第一时间表示支持,随后很可能会带孩子报对应的兴趣班,很多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大展宏图。

比如钢琴考个级、画画得个奖等等,于是便会开始对孩子进行各种物质奖励,如果孩子达到了预期标准就会给他奖励,长此以往之下孩子之所以能够坚持下去的动力就会从最初的兴趣转变为对奖励的追求,之后如果家长将奖励制度停止,那么孩子便也会随即将“兴趣”丢失。

2.家长用物质操控与被操控的同时,导致孩子变得“唯利是图”

对于家长对孩子实行物质奖励这件事而言,其中不可否认的一点在于,父母的初衷在于想要用这样的方式来激发出孩子对于某件事物的积极性,比如做家务能够得到2元钱、主动学习会有1元钱的奖励......

但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他们会开始变得对最初所得到的金额不满足,要求随之会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当父母再要求孩子去做某一件事时,孩子都会去向父母要求给自己“报酬”,否则就不会去做,以此形成孩子对父母的“控制”。

还有更为严重的一点在于,孩子会开始变得凡事都以利益为标准,如果孩子一旦发展到如此,那么对于他日后在人际关系、工作生活等的发展也将会带来很大的困难。

对于激励孩子这件事,父母应当学会去掌握更为合适的方法

1.物质奖励并非唯一,唤醒内驱力才是王道

通过以上我们已经知道一味的使用物质奖励,很可能只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糟糕,很多父母不清楚的是,难道激励孩子的方式真的就只有物质奖励这一种方式吗?其实一路从孩童时期走过来的我们,往往会忘记我们在小的时候所期待的是什么,是父母给我们的金钱吗?

相信我们所期待更多的是来自父母、老师对我们的鼓励与认可吧!我们的孩子也是一样,虽然金钱能够满足孩子对于物质的需求,但他们对于精神层面上的需求却要显得更为迫切,往往只需要父母的一句“你很棒”,就能够唤醒孩子对于某件事物的积极性,而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内驱力。

2.父母要学会将对孩子的责备变成鼓励

父母对于孩子总是会怀揣着各种高期待,我们始终坚信的一点是即使我们自身没能够达到理想中的状态,但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存在有无限的可能,而在父母对孩子的高期待下,逐渐会将教育孩子的方式转变成并不恰当的方式。

例如当孩子因为某一件事没能达到预期时,父母便会开始对孩子进行各种责备,如此之下非但没能让问题得到解决,反而可能会使孩子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是变得唯唯诺诺甚至直接放弃。作为父母我们要懂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个道理,只有当孩子在某件事上得到过鼓励,他们才会有坚持下去的动力。

虽然我们说一味的奖励不可取,但如果能够做到在物质奖励上保持适度,同时加上合适的精神层面奖励的话,孩子将会更上一个台阶。最后要说的是,凡事都会存在有时效性,对于奖励这件事也同样如此,如果超过了奖励的实效,也很可能会起不到任何作用。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