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置荧光显微镜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有什么区别 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区别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是采用激光作为光源,在传统光学显微镜基础上采用共轭聚焦原理和装置,并利用计算机对所观察的对象进行数字图象处理的一套观察、分析和输出系统。主要系统包括激光光源、自动显微镜、扫描模块(包括共聚焦光路通道和针孔、扫描镜、检测器)、数字信号处理器、计算机以及图象输出设备(显示器、彩色打印机)等。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可以对观察样品进行断层扫描和成像。因此,可以无损伤的观察和分析细胞的三维空间结构。同时,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也是活细胞的动态观察、多重免疫荧光标记和离子荧光标记观察的有力工具.精确地对光谱的本质进行分析,区分发射光谱高度重叠的不同标记的信号。最重要的是,对于多色的荧光染色,它能彻底消除了荧光串色的影响,同时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样品荧光信号的损失。这些都是一般光镜所不能达到的。
激光扫描共聚焦荧光显微镜的历史 ·1957年,Marvin Minsky提出了共聚焦显微镜技术的某些基本原理,获得了美国的专利。1967年,Egger和Petran成功地应用共聚焦显微镜产生了一个光学横断面。1977年,Sheppard和Wilson首次描述了光与被照明物体的原子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和激光扫描器的拉曼光谱学。1984年,Biorad为公司推出了世界第一台商品化的共聚焦显微镜,型号为SOM-100,扫描方式为台阶式扫描。1986年MRC-500型改进为光束扫描,用作生物荧光显微镜的共聚焦系统。1987年White和Amos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共聚焦显微镜时代的到来”一文,标志着LSCM已成为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随后Zeiss、Leica、Meridian、Olympus等多家公司相继开发出不同型号的共聚焦显微镜,产品的性能不断改进和更新,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区别 一、原理不同1、荧光显微镜:是以紫外线为光源,用以照射被检物体,使之发出荧光,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的形状及其所在位置。2、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在荧光显微镜成象的基础上加装激光扫描装置,使用紫外光或可见光激发荧光探针。二、特点不同1、荧光显微镜:用于研究细胞内物质的吸收、运输、化学物质的分布及定位等。细胞中有些物质,如叶绿素等,受紫外线照射后可发荧光;另有一些物质本身虽不能发荧光,但如果用荧光染料或荧光抗体染色后,经紫外线照射亦可发荧光。2、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利用计算机进行图象处理,从而得到细胞或组织内部微细结构的荧光图象,以及在亚细胞水平上观察诸如Ca2+、pH值、膜电位等生理信号及细胞形态的变化。三、用处不同1、荧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是免疫荧光细胞化学的基本工具。它是由光源、滤板系统和光学系统等主要部件组成。是利用一定波长的光激发标本发射荧光,通过物镜和目镜系统放大以观察标本的荧光图像。2、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已用于细胞形态定位、立体结构重组、动态变化过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1333431363665程等研究,并提供定量荧光测定、定量图像分析等实用研究手段,结合。
共聚焦显微镜的基本原理 传统的光学显微镜使用的是场光源,标本上每一点的图像都会受到邻近点的衍射或散射光的干扰;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利用激光束经照明针孔形成点光源对标本内焦平面的每一点扫描,标本上的被照射点,在探测针孔处成像,由探测针孔后的光电倍增管(PMT)或冷电耦器件(cCCD)逐点或逐线接收,迅速在计算机监视器屏幕上形成荧光图像。照明针孔与探测针孔相对于物镜焦平面是共轭的,焦平面上的点同时聚焦于照明针孔和发射针孔,焦平面以外的点不会在探测针孔处成像,这样得到的共聚焦图像是标本的光学横断面,克服了普通显微镜图像模糊的缺点。
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区别 两者在工作原理及应用方面存在不同。分述如下:一、荧光显微镜1、荧光显微镜是以紫外线为光源,用以照射被检物体,使之发出荧光,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的形状及其所在位置。荧光显微镜用于研究细胞内物质的吸收、运输、化学物质的分布及定位等。细胞中有些物质,如叶绿素等,受紫外线照射后可发荧光;另有一些物质本身虽不能发荧光,但如果用荧光染料或荧光抗体染色后,经紫外线照射亦可发荧光,荧光显微镜就是对这类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的工具之一。2、荧光显微镜原理:(A)光源:光源辐射出各种波长的光(以紫外至红外)。(B)激励滤光源:透过能使标本产生萤光的特定波长的光,同时阻挡对激发萤光无用的光。(C)荧光标本:一般用荧光色素染色。(D)阻挡滤光镜:阻挡掉没有被标本吸收的激发光有选择地透射荧光,在荧光中也有部分波长被选择透过。以紫外线为光源,使被照射的物体发出荧光的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是在1931年在德国柏林由克诺尔和哈罗斯卡首先装配完成的。这种显微镜用高速电子束代替光束。由于电子流的波长比光波短得多,所以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可达80万倍,分辨的最小极限达0.2纳米。1963年开始使用的扫描电子显微镜更可使人看到物体表面的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