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为什么秦汉的皇帝叫某某帝,唐宋的皇帝叫某某宗?

2020-07-19新闻17

秦朝有两个皇帝,一个是秦始皇,他的儿子是秦二世。从汉朝到隋朝,皇帝一般都称为帝,如汉武帝、汉献帝、隋炀帝。但从唐代开始,对皇帝的称呼貌似就变了。李世民称为唐太宗,赵匡胤称为宋太祖。

秦始皇

而到了明朝,对皇帝的称呼又发生了变化。明太祖朱元璋,又叫洪武皇帝,朱棣按成祖,但习惯上叫他永乐帝。到了清朝,如果说清世宗、清高宗,你不知道是谁,但如果说雍正和乾隆,你立即就明白了。

永乐帝

原来,这里面涉及到了皇帝“谥号”和“庙号”问题。

“谥号”由来已久,不光是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死后,都可以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相应称号。如周幽王、周厉王,从“幽”、“厉”二字就可以看出,二人这王当得不咋地。而“文”、“武”等,则为比较好的谥号,如汉文帝、汉武帝。

汉武帝

当然,王公大臣也可以有谥号,如北宋名臣范仲淹,谥号为“文正”,也是表达褒扬的意思。

而庙号则是在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号,非帝王级别的人物,就没有庙号了。常见的庙号如:太祖、太宗等,但这俩不是随便给的,因为太祖为开国之君,太宗为第二代,下面继任者则为其他XX宗。

宋太祖

如果说几乎每个皇帝都有谥号和庙号,那为什么对秦汉、唐宋、明清皇帝的称呼会出现如此差异呢?

原来,秦始皇比较霸气,他认为臣子无权对皇帝的事迹进行点评,所以取消了“谥号”,他希望子孙万代都是皇帝,于是以“X世”为号。

没想到秦朝二世而亡,到了汉代又重新开始给皇帝谥号。一开始,大臣对皇帝起谥号,还能够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如“汉灵帝、汉桓帝”,都是批评之意,但后来,谥号慢慢发展成为臣子们拍帝王马屁的工具,从原来的二个字发展成为四五个字,到了清代,竟然达到二十几个字,如乾隆的谥号为:大清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

乾隆帝

这种谥号一般人是记不住的。所以从唐开始,为了简洁,改叫皇帝庙号,比如李世民,尽管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但用庙号称呼唐太宗三个字就够了!

唐太宗

原来在汉代,一般没有作为的皇帝,是没资格有庙号的,但到了唐宋,别管什么档次的皇帝,都能混个庙号了,这也使得称呼庙号成为可能!

到了明清,皇帝开始不换年号了,比如明成祖朱棣,终生仅用“永乐”年号,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终生仅用“康熙”年号。用年号代指皇帝,更加具有唯一性,更加具有辨识度,也更加简洁!所以,明清时期,用年号代之皇帝,又成为了习惯。

#君王皇帝#朱棣#李世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