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一把油纸伞 撑起婺源风雨情

2020-07-19新闻8

纸伞,绵绵细雨中长街曲巷,黛瓦粉墙,青青的石板路上盛开着一朵朵美丽的伞花,充满了诗意。一把伞,一段古老的浪漫,浸满了江南的温情和味道,复古、怀旧又神秘,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景德镇的瓷器、甲路的伞、杭州的丝绸不用拣”,江南的油纸伞以婺源甲路纸伞最负盛名。在一个和风细雨的日子里,我慕名来到了婺源甲路村,寻觅这家依旧保留传统手工技艺的油纸伞厂。

行走婺源,如在画中,甲路村离县城并没多远,也就四十多公里,戴根盛,甲路纸伞厂的掌门人,也是这门技艺的省级非遗传承人,是一个精神饱满,儒雅中又透着执着的中年人,他十分热情地接待了我们,领着我们走进一个又一个车间,耐心地讲解着甲路伞的制作过程。每一个车间忙碌的工人都聚精会神地沉浸在各自的工序中,车间与工人,纸伞与绘画,桐油与竹条,笔墨与色彩,油纸伞一个个美丽迷人的音符不断跳跃着,生动而传情,浪漫而传神。

一把小小的甲路伞古朴、轻巧,看似简单,制作却是件不容易的事。从事制伞多年的戴根盛老师说,甲路纸伞的制作工艺流程极为复杂,全为手工。一把好伞的基础,是一个结实的伞骨,“削伞骨”,简单的三个字,却是一把油纸伞的根本,光是这个过程,就包括了几十道工序。跟随戴老师先来到了伞骨配套车间,老师傅张连法正在专心致志制作着伞架。张师傅家祖传做伞,他专注这项手工艺已有几十年了,对一把伞成形的来龙去脉那是了如指掌。“我们的甲路伞,选的是本地三年以上长在向阳处的竹子,有弹性还不易折断,这是别的地方没法比的。”

看着张师傅不停手地忙活,精巧地做着各种粗细活路,领略着一把伞里蕴含的技艺,内心不住地感叹,真是民间处处藏精华,智慧与经验往往就体现在每个最细微的环节之中!接下来,随着张师傅的指尖舞蹈,伞的骨架马上就成形了。小小一把伞,所选用的材料全部来自自然,仅是前期工序就多达二十几道,制作过程又全部由手工完成,不消耗一点能源,非常符合我们提倡的环保理念,每个细节都透露着制伞工匠们长年实践不断摸索总结出的经验。

一副伞上,伞键是控制开合的关键零件, 是不是要用弹簧等金属配件?张师傅呵呵一笑道:“雨伞长年要雨淋水浸,金属材料极易生锈,很不经用,而竹子天生具有坚韧、耐腐而又极富弹性,所以咱这油纸伞的伞架用的都是竹子”。伞键相当于油纸伞的开关,同时也用来支撑整个伞骨和伞面的重量,而且要保证多次使用不损坏,所以伞键的制作,是油纸伞中最精巧的关键部件。只见张师傅先在伞柄的特定位置开一个长方形的槽,根据槽的大小,拿起一片宽2公分长约10公分的竹片,将一头削成一个斜角,斜插入伞柄的长槽中,再用蔑刀简单整修几下,一个弹跳自如的伞键就安装完毕了。伞键切削的角度是否合适决定了伞键的正常弹跳,“这东西虽然简单,却包含着借力反弹的巧妙道道儿,我天天做,闭着眼睛都弄合适,一般人刚开始做的时候可能要做几个才会做成一个。”削骨、装柄,钻孔、拼架,竹子在张师傅手里,犹如魔术道具,说变就变,随意所欲,一张一合调试着的伞架,像一朵朵盛开的竹花,别样的美丽。

“四宝之首浸不湿,连天水中行小亭。”戴根盛出了个谜语,因为在甲路伞艺园,自然想到谜底是油纸伞,可为什么我却不怎么理解,戴老师笑着说:“文房四宝,纸为首,扣住纸字,浸不湿,则为油纸。连天之水,为雨。雨中行小亭,自然是伞。”这则谜语正是扣住了油纸伞的特点,听戴老师一说,我恍然大悟,原来,早在一千多年以前,桐油就被利用到了油纸伞的制作工艺里面,油纸伞也正是因此而得名。上油是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只有纸面涂上特殊配方的桐油后,才能增强了纸的强度,纸才会变厚、柔韧、耐磨、防水,否则即使前面的每一道工序都不出差错,也只能是前功尽弃,白忙活。

上油的是一位老师傅,“这是事先熬熟的桐油。”他用布团蘸桐油,在伞的正反两面滚涂,使其充分渗透伞纸。原来想的给伞上油应当很简单,事实却不是如此,老师傅说,刷多刷少、刷油的力度都有讲究,必须适中才行。“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肖算。”一把油纸伞从最初的选料,经过削伞架、上伞杆、打小孔、装伞楗、绕伞圈、裱伞纸、糊伞边、收伞卷、画伞、刷桐油、穿伞线……才是最后的成品,大小工序近百道,真是传统手工,慢工细活,只走心,不走量。也只有这样制作的桐油伞才能反复支撑上千次,经受5级大风的吹打,不论日晒雨淋,都不破裂、不褪色、不变形、不漏水,我想,闻名全国传承千年的奥秘,也正是在此吧。

位置: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甲路村

交通:甲路村距婺源县城40公里,自驾沿S304省道或S201省道都可到达,高速S56婺源下沿304省道也可到达。自由行可以婺源乘乡村公交到达。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