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平衡分离过程的基本原理 醋酸 水体系的精馏过程研究

2020-09-30知识11

酸和水怎么才能分离? 水-醋酸的分离醋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广泛地应用于基本有机合成、医药、染料、香料、农药等行业。长期以来,醋酸/水体系的分离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不仅是因为醋酸在各类工业生产中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也是因为研究醋酸/水的分离对于化工分离、化工环保等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醋酸/水虽然不形成恒沸物,但二者的相对挥发度不大。目前生产中采用的普通精馏和共沸精馏工艺存在着能耗较高的问题,因此无论是研究者,还是工业界,都在寻求更好的分离方法。国内外研究醋酸水溶液的分离方法很多,主要有精馏法、萃取法、酯化法、中和法、吸附法、膜分离法等,以及各种方法的联合。1.醋酸/水分离方法概述1.1 精馏法1.1.1 普通精馏法醋酸与水不形成共沸物,可采取普通精馏法,塔底得到醋酸。但由于二者沸点接近,相对挥发度不大,且属于高度非理想物系。因此,要得到高纯的醋酸,采用普通精馏需要很多的塔板和很大的回流比(回流比高达20~30),这将耗费大量蒸汽,其经济效果差,故一般不采用。该法主要用于含水量小的粗醋酸的提纯。1.1.2 共沸精馏法[1]共沸精馏是指在两组分共沸液或挥发度相近的物系中加入挟带剂,由于它能与原料中的一个或几个组分形成新的两相恒沸液,增大相对。

萃取原理是什么?什么叫分散相和连续相? 利用混合物中分组分在某一个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而将混合物分理的过程叫萃取。物质在体系中,以连续状态存在则称为连续相。当以物质被分散成细小的颗粒分布在另一种物质里时,就成了分散相。

pta生产工艺比较 PTA是精对苯二甲酸(Pure Terephthalic Acid)的英文缩写,是重要的大宗有机原料之一,其主要用途是生产聚酯纤维(涤纶)、聚酯瓶片和聚酯薄膜,广泛用于与化学纤维、轻工、电子、建筑等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与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PTA(精对苯二甲酸)2005年中国需求量1210万吨,占全球PTA需求总量2880万吨的42%;产量560万吨,进口650万吨,进口依存程度为54%,未来PTA需求仍在不断扩大,在未来几年,PTA的中国供需仍难以达到完全平衡。EG(乙二醇)需求量达510.2万吨,占全球EG需求总量1133万吨的45%,产量110万吨,进口400万吨。2005年我国涤纶产量占世界涤纶产量的38%,已成为我国纺织工业的最主要原料。中国的动向,引起了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关注,而且会对世界化纤业造成相当大的影响。PTA的应用比较集中,世界上90%以上的PTA用于生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简称聚酯),其它部分是作为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和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及其它产品的原料。我国聚酯产量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聚酯大国。聚酯产能虽然仍以2位数的速率增加,但前2年经济效益大幅下滑。主要原因是PTA和EG价格居高不下,而聚酯产品价位低迷,企业盈利空间越来越。

乙醇的七种制备方法 1、发酵法 糖质原料(如糖蜜、亚硫酸废液等)和淀粉原料(如甘薯、玉米、高梁等)发酵;发酵法制乙醇是在酿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曾是生产乙醇的。

求一篇关于恒沸精馏醋酸脱水的英文文献,最好顺带中文翻译,回报丰厚! 发酵已经从过去简单的生产酒精类饮料、生产醋酸和发酵面包发展到今天成为生物工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分支,成为一个包括了微生物学、化学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机械工程和计算机软硬件工程的一个多学科工程。从广义上讲,发酵工程由三部分组成:上游工程,发酵工程和下游工程。其中,下游工程指从发酵液中分离和纯化产品的技术:包括固液分离技术(离心分离,过滤分离,沉淀分离等工艺),细胞破壁技术(超声、高压剪切、渗透压、表面活性剂和溶壁酶等),蛋白质纯化技术(沉淀法、色谱分离法和超滤法等),最后还有产品的包装处理技术(真空干燥和冰冻干事燥等)。本文对其中的膜分离技术的原理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一、概述膜分离技术是近三十多年来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亦是化学工程学科发展新的增长点。它与传统的分离方法比较,具有如下明显的优点:1.高效:由于膜具有选择性,它能有选择性地透过某些物质,而阻挡另一些物质的透过。选择合适的膜,可以有效地进行物质的分离,提纯和浓缩;2.节能:多数膜分离过程在常温下操作,被分离物质不发生相变,是一种低能耗,低成本的单元操作;3.过程简单、容易操作和控制;4.不污染环境。由于。

平衡分离过程的基本原理 原理:揖荼环掷牖旌物中各组分在不互溶的两相平衡体系分配组成不等的原理进行分离,分离媒介可以是能量媒介如热和功或物质媒介如溶剂和吸附剂,有时也可两种同时应用。能量消耗的角度出发,在各类分离过程中,精馏操作是较为经济的。由于精馏过程不加入有污染作用的质量分离剂,且可在一个设备内分为多级。因此,精馏一般是优先考虑的分离过程,只有当产品对热不耐受(如产品因受热变质、变色、聚合等)、分离因子接近于1或需要苛刻的精馏条件时(如塔板数过多、压力过高等),才改用其他操作。扩展资料常见的分离方法:1、间歇分离:这是最简单的分离模式。它只涉及两相之间的单次分配平衡过程、这种模式适合于将被分离的物质浓集在一相中,它们的分离效率的高低主要决定于通过初步的化学转换,以生成具有实现分离所需要的衍生物。2、多级间歇分离:当简单的间歇分离不能实现定量转移时,可采用多级间歇分离。对于溶解度类似的组分,应采取更复杂的所谓“非连续的逆流萃取方法”,但是必须使用专门的仪器,这种分离可达250 次以上的间歇分离。3、连续分离:这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分离技术,它包括了所有色谱技术。分馏也属于一种连续分离技术,色谱技术是分离性质。

为什么提高乙酸乙酯的产率时不能用过量的乙酸呢? 不可行。在制备乙酸乙酯的时候,为使乙酸达到较高的转化率,乙醇的用量是稍过量的,根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理论上增加乙酸的用量亦可使平衡向右移动,但为什么偏偏要增加乙酸的转化率,而非乙醇呢?这就要看尾气处理装置了,尾气处理装置亦是一个产物接收装置,用的是饱和的碳酸钠溶液,目的是为了除去产物中含有的乙酸和乙醇,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使溶液分层,通过分液操作可得到粗产品,再经精馏操作可得纯品。此时若乙酸过量会使混合气中含有大量的乙酸蒸气,使碳酸钠大量被消耗,分层效果不明显,产率降低,实际操作中不可取。

#醋酸#对苯二甲酸#乙醇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