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明白入素无为复朴 庄子

2020-07-19知识6

你对庄子的“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怎样理解? 这句话出自《庄子·天道》篇,在这句话之前还有一句类似的—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本(也作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陈鼓应先生的《庄子今注今译》中这样翻译—虚静、恬淡、寂漠、无为,乃是天地的本原和道德的极致,所以帝王圣人便休止的这境地上。虚静、恬淡、寂漠、无为,乃是万物的本原。其实这句话即使不借助陈先生的现代文翻译也并不难理解,这里延续了老子的关于道的几个基本观点,现在我一一罗列出来,便一目了然。《老子》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便是庄子的“虚静”《老子》第三十一章—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便是庄子的“恬淡”。《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便是庄子的“寂漠”至于“无为”的概念,则在《老子》中数不胜数。综上,庄子这句话,只是在对老子思想的一种继承和延伸,主要还是突出道家“无为,则无不为”的主旨。孔子说:我仁!孟子说:我义!老子说:我无为!庄子说:我逍遥!韩非子说:把他们通通给我抓起来!   你想说什么 印证了一句古话: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即使是这些先贤巨擘,也只能偏安一隅,无力总揽全局。他们说的话代表着各自的流派与思想。孔子是儒家的,儒家以德仁服。庄子所谓的本心和本性指的是什么? 偶尔看到@盐选推荐 的答案,发现庄子这个错误理解,还是很多人相信啊。答案说的抱瓮老人的故事,出自《…《庄子》中“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 子贡到楚国游历,返回晋国后,经过汉水的南沿,见一老人正在 菜园里整地,打了一条地道通到井边,抱着水瓮浇水灌地,十分吃力 却没有成效。子贡见了说:“如今有一种机械,。所谓的世俗是? 通常说的世俗是指尘世;世间。《庄子·天地》:“夫明白入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汉 贾谊《惜誓》:“方世俗之幽昏兮,眩白黑之美恶。。帮忙解释一下“世俗”谢谢 指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文子·道原》:“矜伪以惑世,畸行以迷众,圣人不以为世俗。《史记·循吏列传》:“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明 邵璨《香囊记·辞婚》:“只是这个人有些执古相,不通世俗。2.尘世;世间。《庄子·天地》:“夫明白入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汉 贾谊《惜誓》:“方世俗之幽昏兮,眩白黑之美恶。明 李贽《与焦弱侯书》:“世俗俚语亦有可取之处: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王西彦《古屋》第四部七:“一切世俗的享乐,一切所谓荣华富贵,我全看破了。3.指俗人,普通人。《庄子·天下》:“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南君书·更法》:“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宋 苏舜钦《和彦猷晚宴明月楼》之一:“凭栏挥手问世俗,何人得到蟾蜍宫?清 朱克敬《瞑庵杂识》卷二:“世俗以势利为是非,皆此类也。4.流俗;庸俗。唐 韩愈《王公墓志铭》:“公所为文章,无世俗气。叶圣陶《倪焕之》一:“树柏 说到末了一句时,焕之 觉得他突然是中年人了,老练,精明,世俗,完全在眉宇之间刻画出来。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答案】【小题1】D【小题2】B【小题3】C【小题4】D【小题5】(1)①先生为什么见到他面容大变,一整天都不能恢复常态呢?(2)天下人的非议和赞誉,对于他们既无增益又无。《道德经》中“见素抱朴”如何理解? 谢谢邀请!《道德经》中“见素抱朴”怎么理解?就来解释一下吧!“见素抱朴”是老子《道德经》书中的做人处事的道德言论,其实也是为之道!“见素抱朴”这一为人处世之道言论,是与“道”和“德”紧密连糸在一起,是不能分开的,它的内函包括三个法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就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归纳成“三宝”。一,“慈”表现在对人及生命的关爱之心,悲悯之情。“慈”就是爱的体现。“慈”还表现一种母性之爱,是慈母对孩儿的爱。而且具有老子说的“慈故能勇”的爱,就是遇到危险人和事,会奋不顾身去保护,充满大无畏精神的爱!二,“俭”表现在节俭,朴俭,朴实,也是为人的基本原则,告诉人们爱惜精神智慧,要克制自已的私欲,不要为满足自已的欲望而浪费财物,耗费精力。当然也不是禁止私欲,而是反对过分沉浸于私欲之中,不得自拔!三,“不敢于天下先”这是教导我们为人处世不要处处争先,要退后,谦虚,忍让,居下,不争,一句话就是不要出风头。伟大领袖毛泽东也有一句经典语录“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就是这个道理,谦虚,退让才能成为众人尊重,信服,遵从之人!可见,老子倡导这“三宝”做人做事作用很大,是为人处世的根夲,如果抛弃。

#庄子#读书#国学#文化#道德经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