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搅胎陶瓷彩泥窑 绞胎陶瓷的介绍

2020-09-30知识21

陶艺制作过程步骤有哪些 一、陶艺2113的常用工具1、练泥机5261:电力传动,炼制坯料4102,使坯料连系严密、平均。16532、转轮(转盘):大小规格视需求而定。3、碾锟:用润滑的硬木做成,用于压泥板和泥片,像擀面杖。4、泥板机:压制泥板的简略机械设备,有两个圆锟,可调理泥片的厚薄,泥料在两者之间被挤压成所需求的泥片。5、麻布和帆布:压泥时隔离用(压泥板和泥片时很适用,目标是使资料和泥片不会粘连)。6、刮刀(铲刀):大小宽度分歧,大约2cm—3.5cm宽。7、刮刀和修形刀:普遍为木制,也可用塑料或其他资料制成,是手工成型的根本东西,这些东西因思索其功用的多样性而具有各类外形(分歧的刀头)。8、环形雕塑刀:用于挖空实心的器皿,亦可平坦外表,把手(普通木制)上装置各类外形的金属环,圆环用于削去多余的泥料,带角的环用于平坦外表,如器皿的平底。9、陶拍:成型顶用于整形,或拍打泥板、泥面等。常用木制(也可用方木替代)。10、钢丝弓(铁丝):用于切割泥块,或拉坯成型的最终工序,从拉坯机上切割别离陶瓷作品(产物)。11、杯、桶、盆、毛笔、毛刷、盛水、补水、涂抹、修坯、施釉用。12、陶艺拉坯机:用于以圆心轴为对称的圆体器皿形拉坯。二、陶艺的制作技法。

搅胎陶瓷彩泥窑 绞胎陶瓷的介绍

绞胎陶瓷的制作工艺 绞胎陶瓷每一件产品都有其不同的纹理特色,其纹理结构只有相似,没有相同,它以独特的纹理结构和色彩变化在陶瓷产品中独树一帜,成为诸瓷之中的佼佼者,堪称制瓷精品。绞胎陶瓷制作技术是当阳峪独特的工艺技术之一,绞胎是陶瓷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它将形式美在瓷胎装饰方面推向极至.它利用陶瓷颜色的色彩,通过了作者的精心构思,进行揉合、排列和白泥或其它色泥,继成的纹理或图案,出现的亦真亦幻的艺术感染力,令人赏心悦目。当阳峪的绞胎瓷,最早出现在唐代,那时的绞胎技术尚不成熟,多数绞胎的纹理则以乱纹、回纹为主,在瓷或陶的表面进行绞胎。所施的釉色多以低温黄鼬、绿釉为多见、瓷胎白较差。到了北宋时期,当阳峪的绞胎技术已十分成熟了,绞胎技术有了快速发展,工艺更趋成熟,瓷胎的白度有了很大提高,纹路技术也更加完美,而且表里如一。有席编纹、麦穗纹、羽毛纹、回转纹、木旋纹、流沙纹约十多种纹理的变化。当代绞胎瓷的工艺水品更加精湛,纹饰也更加多样,根据中国当代唯一的绞胎瓷工艺美术大师杨峡的著作,我们可以知道绞胎瓷的纹饰可以分成16种基本纹饰。绞胎瓷的理论研究和工艺探索,河南焦作当阳峪也走在了最前沿。当代绞胎瓷工艺突破了前人所。

搅胎陶瓷彩泥窑 绞胎陶瓷的介绍

绞胎陶瓷的历史价值 绞胎陶瓷的烧制成功,是人们冲脱了隋、唐以前单调青白两色瓷的束缚,是深入到胎骨的“釉下彩绘”;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一种追求。人们常说的唐代陶瓷装饰三大突破:绞胎、唐三彩和湖南长沙窑的釉下彩绘。试想用几种不同颜色的瓷土,既要掌握好干湿度,又要掌握好热膨胀系数,烧成这种深入到胎骨的“釉下彩绘”,它的工艺要求和技术水平远远超过同时代长沙窑的釉下彩绘。因此可以说在当时来讲,绞胎陶瓷是技盖群芳的高技术产品。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曾多次组织人员进行研究仿制,至少到七十年代前,尚未获得很大成就。历史上的绞胎瓷也是因其工艺上的高难度而成为王公贵族们的专用奢侈品。高温下,不同颜色的泥土收缩率不同,其制成的胎就会容易开裂,因此成品率很低,这也是绞胎瓷只有在经济繁荣的时候才会有所发展的原因。

搅胎陶瓷彩泥窑 绞胎陶瓷的介绍

绞胎陶瓷的介绍 绞胎陶瓷亦称2113“绞泥”、5261“搅胎瓷”、“透花瓷”。绞胎是唐代陶4102瓷业中的一个新工艺,唐代以前1653尚未出现,靖康之变后失传。所谓绞胎,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然后相绞拉坯,制作成形,浇一层透明釉,烧制而成。由于泥坯绞揉方式不同,纹理变化亦无穷。能绞出木纹、鸟羽纹、云纹、流水纹,有的如老树缠绕盘根错节,有的如层山叠嶂起伏不定,构思奇巧,变化万千。

绞胎陶瓷的绞胎分类 绞胎瓷 我们常见的古董绞胎瓷作品多为陶器,随着制瓷工艺的提高,绞胎瓷优秀艺术作品也不断涌现出来,中国在绞胎瓷领域处于领先的地位,尽管近代日本在绞胎陶瓷领域的摸索。

绞胎陶瓷的出土器物 陕西、河南两省的唐墓都出土过这类器物,有杯、盌、三足小盘、长方形小枕等。杯多小型,有的杯身稍高,有的较浅。盌有唐代习见的弦纹盌,口外撇,盌身浅而近于垂直,盌身中部凸起一条弦纹,圈足。三足小盘为浅式,盘口沿平折,盘底坦平,下有三个矮小的乳足。长方形小枕为晚唐五代流行的式样。其制法大致是把制好的绞胎坯泥,切成薄片,然后粘合成形,(底部一般都不用绞胎)阴干后将四角修圆,在背面挖一个圆孔,最后施釉装坯入窑烧成。绞胎瓷器的制作工艺比一般色釉瓷器繁复。绞胎瓷器之中还有一种小枕,枕面上绞出三组圆形的团花,成等边三角形排在枕面上,三组团花大体相同,构成一幅装饰性很强的图案。这种绞胎似是模仿漆器的犀毗工艺。绞胎枕传世品较多,流散到国外的也不少。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枕面也为三组团花,枕底刻“杜家花枕”四字。国内还有一件,底刻“裴家花枕”四字。可知唐代这类瓷枕叫做“花枕”。据此又可知,当时有专门从事生产花枕的作坊,而且出现了“杜”、“裴”等名家。1978年故宫博物院在巩县窑址采集到一件花枕的残片,是素烧坯,据此可知花枕是先素烧,烧出的正品再上袖。从残片断面看,绞胎团花只占枕面厚度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二为白胎,很象木器的包。

#文化#陶瓷#陶艺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