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四大 五蕴 十二处 十八界

2020-07-16知识6
佛教中的“五蕴”、“六根”、“六尘”、“十八界”分别是什么意思,有何出处,谢谢! 【六根】《佛学大词典》梵语s!ad!indriya^n!i。又作六情。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为十二处之内六处,十八界之六根界。根,为认识器官之意。即眼根(视觉器官与视觉能力)、耳根(听觉器官及其能力)、鼻根(嗅觉器官及其能力)、舌根(味觉器官及其能力)、身根(触觉器官及其能力)、意根(思惟器官及其能力)。前五种又称五根。五根乃物质上存在之色法,即色根。有二种之别,生理器官称为扶尘根,以四大为体,对取境生识仅起扶助作用;实际起取境生识作用者称为胜义根,以四大所生净色为性。对此,意根则为心之所依生起心理作用之心法,即无色根。据有部之说,前刹那之六识落谢于过去,意根即是引起次刹那六识之等无间缘。故六识之作用,须常以意根为所依(通依)。然前五识除依意根之外,另有特定之根为其所依(别依);意识则仅依意根,并无其他特定之根。瑜伽行派等则由唯识义上说六根,主张六根、六境均为内识所变。又六根可视为我人之身心全体,如法华经说读诵、书写经典,六根即可清净。〔俱舍论卷一至卷三、成唯识论卷一、顺正理论卷六、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参阅‘五根’1137、‘六境’1298、‘六识’1312、‘根’4131)【六根】《丁福保佛学... 佛教中的“五蕴”、“六根”、“六尘”、“十八界”分别是什么意思,有何出处,谢谢! 一、五蕴 梵语pan~ca-skandha,巴利语pan~ca khandha^。又作五阴、五众、五聚。三科之一。蕴,音译作塞健陀,乃积聚、类别之意。即类聚一切有为法之五种类别。... “五蕴、六根、六尘、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是什么意思? 五蕴 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五蕴理论。五蕴实际上是佛教关于... 佛教中的“五蕴”、“六根”、“六尘”、“十八界”分别是什么意思,有何出处,谢谢! 五蕴—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723802.html六根—http://baike.baidu.com/view/632.htm 六尘—... 为什么说不了解:四谛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因缘法、所缘,能缘这七个要点建立起来的毗婆舍那就是弱的毗婆舍那? 非佛教徒,平时练习动中禅,最近加了一个禅修学习群,看大家每次讨论很多佛学概念,心里抵触,问法师,我… 请问五蕴为什么是五蕴,不是六蕴或者四蕴? 五蕴:实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者。蕴\"的意思是指\"蕴集\"、\"积聚\"… 佛教中的“五蕴”、“六根”、“六尘”、“十八界”分别是什么意思,有何出处,谢谢! 1、五蕴: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2、六根: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分别为眼、耳、鼻、舌、身、意, 3、《三藏法数》:【出首楞严经】根即能生之义。谓六根能生六识。故名六根。4、六尘指: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出自《俱舍论》。5、十八界: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所作的分类。或说,人的一身即具此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6、《俱舍论》卷一:“法种族义是‘界’义…如是一身或一相续有十八类诸法种族,名十八界。扩展资料: 1、《瑜伽师地论》卷一,在显色、形色之外,增加表色,使得色尘的分类更加完备。即凡是行、住、坐、卧、取、舍、屈、伸等种种动作形态,明显的表现于外,可以令人看见的,称为表色。2、六根又作六情,指五种感觉器官,和反应能动能力,为十二处之内六处,十八界之六根界。参考资料:十八界-百度百科 六尘-百度百科 六根-... 佛教中的“五蕴”、“六根”、“六尘”、“十八界”分别是什么意思? 【六根】《佛学大词典》梵语s!ad!indriya^n!i。又作六情。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为十二处之内六处,十八界之六根界。根,为认识器官之意。即眼根(视觉器官与视觉...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层次 阿弥陀佛!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十二处:处者谓根与尘根有六根,所谓眼、耳、鼻、舌、身等五色根;复有一根谓意根,意根非是色法,是无色法,是心体,然能作... “五蕴、六根、六尘、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是什么意思? 五蕴 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五蕴理论。五蕴实际上是佛教关于...

#佛教#文化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