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潮思 【治国平天下的哲学思想】人们常说“历史不会重演”,人们又说“日光之下并无新事”。真理或者在于把两者结合起来,在中国人看来,从近代到现代直到今天的世界政治历史,很像是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代的重演。
中国古代的春秋时期(公元前722至前479年),得名于这一时期的历史载入称为《春秋》的史书之中。继春秋之后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80至前220年),得名于这一时期,列国之间的战争加剧。
中国封建时期人们的行为受“礼”(礼式、礼制、行为规范等)的制约,不仅个人行为要受“礼”的制约,国家的行动也同样受到“礼”的制约,其中有些是为了和平时期的国际交往,有些则是对国际战争时期各国行动的约束,“礼”就是相当于今天的所谓“国际法”。
我们看到,在当下的世界里,国际法已经被美国蹂躏的日益失去威力,特别是在美国的倡导的新的霸权主义的现今不受国际法关系中“礼”法的制约的情况随处可见。
有趣却又令人沮丧的是,现代政治家争取国际和平的办法,都是中国古代政治家曾经使用过啊,都遭到失败的办法[流泪],例如公元前551年曾举行过一次“弭兵”会议,试图限制各国的军事扩张。后来。将当时的“天下”(即中国)划为东西两大势力范围,分别由当时最强大的齐国、秦国控制。齐王称“东帝”,“秦王”称“西帝”。
战国时期,列国之间组织联盟,一称“合纵”,一称“连横”,当时中国有七个比较强大的国家成为“七霸”,其中处于西端的秦国最为野心勃勃,“合纵”的六国联合对秦的联盟;秦国则采取联合六国中的任何其他国家攻击对秦对抗的国家,这是由西向东的联盟,称为“连横”。
秦国以“远交近攻”的策略击破东方诸国“合纵”的联盟。他依靠“耕战”的优势,还在六国内广泛使用专事政治阴谋活动的“第五纵队”,终于得以逐一战败六国,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全中国。秦王自封“秦始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以此得名,他还废除于领地分封皇室诸侯的旧法,改在全国设郡县,把政治权力集中,在中国创立了中央集权的庞大帝国。
现在的美国也可能是熟读了中国的历史,所做的就是秦国当时采取的“连横”来围困中国,然后用“第N纵队”,用近交远攻(近为利益共同体,远为意识形态异类)妄想颠覆中国政权,实属班门弄斧,不自量力!
从孔子的时代起,中国人虽然只生活在中国的地域之中,但他们的精神世界里,特别是思想家的精神世界,却自认是生活在世界之中,所考虑的政治问题也是从世界范围来着眼。因此,秦统一的虽然只是中国全境,但当时人们看来,这就如同今日人们心目中的统一全世界了。从公元前221年起。此后的2000多年,除去其中很短的被中国人认为不正常的时期之外,中国人始终认为是生活在“普天之下”的世界里,受一个中央政府管辖。因此中国人惯以为,要有一个中央机构来实现世界和平。但是现代世界的格局很像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代,在今日世界里,中国人不得不被迫改变自己的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但在精神状态上却觉得今日世界很像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因此就容易有历史重演的感觉。
为说明中国哲学的世界性质,在这里可以略举《大学》中的一些思想,从中可见一斑。《大学》和《中庸》《论语》《孟子》被道学家,并为列为“四书”,成为道学(西方称新儒家)的基本文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段话被称为《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按照后来儒家的说法,“三纲领”其实归结到一点,或称为一条纲领,就是在“明明德”。“仁者爱人”便是“明明德”的途径,而“明明德”的终极完成便是“”止于至善”。
“明明德”和“修身”是一回事,“修身”的内容是在“明明德”。这里可以看出,这几个思想最后归结为一个中心,这便是儒家的中心思想。
一个人不需要谋求担当国家或世界的领导,才能对国家福祉、世界和平做出贡献。作为国家一份子,尽责尽力,同样可以对国家的福祉作出贡献,作为世界一份子,尽责尽力,也一样可以对世界做出贡献,这样真诚地竭尽己力就是“止于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