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佛像描写 中国古代美术史,在隋,唐时代,是一个空前的繁荣时期。这反映在雕塑艺术上,特别是佛教雕塑上,由内容到形式,都是非常突出的。隋、唐时期的宗教造像,除佛教造像外,还有其它的道教或儒家造像,但由于后者数量既少,在形式上也多是摹仿佛教造像样式,因而我们现在着重介绍的作品是保存较多的佛教雕塑。隋代的统治,在时间上虽仅有三十多年(581—618)。但由于继佛教盛行的南北朝之后,特别在全国统一、经济发展的条件下,统治者更想利用佛教作为思想统治的重要工具,因此佛像雕塑仍盛。据记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正值北周武帝毁佛灭法之后不久,即令全国修复已毁的佛寺、雕塑佛像。由此到仁寿四年(604),计共雕铸金、银、紫檀、夹苎及牙、石等像十万六千多躯,整修旧像百五十万八千多躯,并令诸州各建舍利塔。民间计口纳钱,抄经造像,宫廷贵族,更成风尚。仅文帝皇后独孤氏为其父建寺修福,即造金银像千躯。礼部尚书张颖捐宅为寺,也广造金、铜像,天台法师智颤一生募集,建寺三十六所,造鎏金、檀木,泥彩塑等像八十万躯。炀帝继位,造像之风未减,计十年间所造像有三千八百多躯,修复旧像十万多躯。这样数量众多的佛像,虽然其中的金,银、铜像,多是小型。
隋代石窟造像有着怎样的分布? 隋代佛教雕塑,现存者除小型的鎏金佛和佛、菩萨像以外,多是石窟造像。隋代的石窟造像,几遍布全国各地,但每处数量不多,这应与隋王朝统治的年代短暂有关。因石窟雕塑不比小型金银铸像可用模型翻铸,生产较快。而石窟工程就不那么简单了。属于隋代石窟,其窟数及规模较大者仅有敦煌莫高窟一处。其他各处,仅有少量窟室,甚至有的仅有一二造像,且多与隋代以前和以后的石窟同在一处。现就所知者列举隋代石窟于下:莫高窟石窟群(甘肃敦煌)中的隋代洞窟造像;马蹄寺千佛洞窟群(甘肃民乐)第5窟三尊像;天梯山窟群(甘肃武威)第7、8窟造像;炳灵寺石窟群新编号第六、八、八二、一三四窟、龛造像;麦积山(甘肃天水)窟群的摩崖大佛及“牛儿堂”塑像;须弥山圆光寺窟群(宁夏固原)第5、6两窟造像;药王山石窟(陕西耀县)坐佛;云冈窟群第三窟三尊像;天龙山窟群(山西太原)第8.9.10和16窟造像;佛凹山石窟群(山西平定)摩崖龛像和圆兴寺石佛;挂甲山(山西吉县)摩崖龛像和浮雕;龙门石窟群宾阳南洞五尊像和小龛以及药方洞五尊像;巩县石窟寺窟群少数佛龛雕像;灵泉寺窟群(河南安阳)大住圣窟窟门雕刻及窟内造像;南响堂山窟群第5窟窟门造像及第17窟造像;北响堂山石窟群第1窟部分。
云门山石窟的石窟简介 中国佛教石窟。位于山东青州东南约4千米的王家庄东北云门山南崖壁,今有洞 窟和大龛5个及一些小龛。共有大小造像270身。由西向东,第一、二龛为大型龛,第三、四、五窟为小型窟。第一龛为摩崖尖拱龛,刻一佛二菩萨;第二龛形制同第一龛,刻一佛二菩萨二力士,其中菩萨头戴冠,左右引出双翅,并有宝缯下垂,下面裙带刻出许多方格,四周作连珠纹,格中刻角技或扛托式力士像,以及莲花忍冬的图案,为隋代雕刻之杰作。第三、四、五窟内刻一佛二菩萨二力士或二天王像。第三窟内左右壁还有供养比丘像。第一、二龛之间刻有燃灯佛像。第一龛西边小龛中有释迦多宝说法像及供养人像。第二龛东边小龛有唐代卢舍那佛。第五窟佛座下有孟都县令唐明照及夫人韦氏供养像。造像原曾着色。
中国古代雕塑经历了哪几个发展时期? 中国古代2113雕塑经历了萌芽期、成熟和繁荣期、高5261峰期、低4102潮期四个时期。1、萌芽期:新石器时代到夏、商1653、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可追溯至公元前4千年以上,这一时期石器和陶器的出现,拉开了中国雕塑史的序幕。其雕塑作品侧重于动物外形的器皿、饰物和人物的捏塑,形体小巧,造型粗略,带有浓厚的人情味,青铜器艺术代表了商周雕塑的最高水平。此时的青铜作品虽然多具实用目的,但已初步具备了雕塑艺术的特性,一些夸张、变形、奇特的纹饰,渲染了威严神秘的气氛,形成了端庄、华丽、气质伟岸、形象乖张的艺术特性,突出反映了商周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和对自然环境的理解。鼎是这一时期典型的雕塑作品。2、成熟和繁荣期:秦汉和魏晋南北朝秦汉雕塑突飞猛进,形成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临潼出土的数千兵马俑,给世人展示了秦代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其兵俑体态与真人相等数量众多、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马俑形象写实身体矫健、活灵活现。人物雕塑更注重面部的形象刻画,神态万千、精细逼真。汉代雕塑在继承秦代恢弘庄重的基础上,更突出了雄浑刚健的艺术个性。这一时期的墓葬雕塑特别发达,在形式上突出了石雕作品的雄浑之势和整体之美。马踏匈奴是霍去病墓前。
求帮忙回答:举一到两个石窟或造像艺术的实例来论述佛教中国化,谢谢 美术鉴赏论文浅谈中国古代石窟造像艺术姓名:林炽逸班级:电子1004班系院:电子与信息工学院学号:10401140422日期:2013.05.10浅谈中国古代石窟造像艺术内容提要:佛教是从印度传播而来的宗教,在没有范本借鉴的情况下,虽然他们尽量遵循着佛经的记载刻画,但艺术家耳濡目染的仍是希腊式的风土建筑、衣着以及传统的希腊人物造像,作品仍是希腊风格。犍陀罗佛教艺术是结合印度佛教的内容与希腊、罗马的雕刻而产生。出现佛陀的雕刻形象在公元二世纪前后。佛陀多着通肩式大衣,大衣的褶纹起伏很大,立体感很强,衣纹从右上往左下倾斜。左手总是习惯性地抓握着大衣的一角,可远窥古希腊人像雕刻的姿势。云冈石窟中高鼻深目的形象,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端坐在双重莲瓣的八角形须弥座上,着通肩式大衣,两手残破”其衣纹和动作均与犍陀罗佛教形象相似。造像兼有中国,印度,希腊,罗马等多重性格。同样的,敦煌莫高窟的西域风情,无不体现着这种多重性。这种外来文化,在我们不曾统一的自由文化气氛中如鱼得水,达到令人惊叹的高度。由此就能看出中国古代石窟造像艺术发展的演变过程和各朝各代各自鲜明的模式和风格。石窟造像艺术,虽然产生于古印度,但真正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