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他借北伐的机会想要称帝,却没想到被自己扶持的皇帝耗死

2020-07-19新闻14

自“八王之乱”后,西晋越发的混乱,最终丢失了北方大片的土地,晋元帝司马睿在南方重建了“晋”朝,可惜此时的“晋”已经大不如前了,每一个“晋人”心中最渴望的就是,打回北方,收复失地。

晋穆帝永和五年(349年),后赵的石虎刚刚称帝,就在这一年病逝。石虎死后,诸子夺位,守将投降东晋,北方事态开始变得混乱,大量百姓开始南迁,归附东晋。在这种形势下,桓温看到了“北伐”收复失地的机会,屯兵安陆。

一、桓温北伐前,各方的局势

永和五年时,桓温就想请兵北伐,但是,东晋朝堂上的反对声很大,或是觉得桓温在平蜀后,权力增长的太快,如果再给桓温北伐的机会,要是成功了“失地”虽然可以收复,却不免功高盖主。

东晋十六国势力分布图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穆帝派自己的外祖父褚裒做征讨大都督,督师北伐。

征北大将军褚裒使部将王龛北伐,获石季龙将支重。——《晋书·帝纪第八·穆帝》

搜史君就想难道,穆帝不拍自己外祖父北伐成功后,“功高盖主”?

褚裒是东晋的名士,虽然是外戚但从来没想过要专权,所以穆帝才能这么放心,但是褚裒根本就不适合领兵打仗,上了战场的结果就只有一个输。

褚裒进军到彭城后,派部将王龛、李迈与石遵的大将李农在代陂一战,最终的结果就是王龛被李农俘虏,李迈战死。无奈!褚裒只能带领剩余的军队退守广陵,这一退刚刚占据寿春的守将直接弃城逃跑,而从北方南下的百姓没有人接应,最终惨死这让身为“名士”的褚裒愧疚不已最后郁郁而终。

在搜史君看来北方的局势看似混乱,东晋来说相比之前要好的多,但也不是东晋朝廷说收复就能收复的。

氐帅苻洪遣使来降,以为氐王,封广川郡公。石祗将姚弋仲、冉闵将魏脱各遣使来降,以弋仲为车骑将军、大单于,封高陵郡公。——《晋书·帝纪第八·穆帝》

苻洪、姚弋仲这二人都是北方势力,他们在这个时候来东晋投降,无非就是想借东晋的“势”,来稳固自己的地位,其实最终的目的都是想要割据一方,在这混乱的北方中分一杯羹。

这不,苻洪借东晋的势建立了“前秦”;姚弋仲之子姚苌,后来也建立的“后秦”。这些势力虽然嘴上说:“东晋,就是我大哥!”但是一点实在事也不干。

在褚裒死后,由殷浩接替了北伐的大任,和前者一样,殷浩也是个名士,奉命北伐最后却一件事也没干成,自己的大将姚襄还反过来攻击自己,北伐没成功,自己阵脚先乱了,导致北方势力越做越大。

殷浩北伐失败,谁最高兴?当然是桓温,桓温趁此机会上书废黜殷浩,东晋朝廷也十分无奈,只好将殷浩废黜,接下来就该桓温登场了。

二、桓温北伐

桓温的“收复战略”和庾亮、,庾翼不同,庾氏兄弟选择的是先北伐,再灭蜀;桓温的策略是先“灭蜀”再北伐。从实际情况上来看,桓温的策略完胜了庾氏兄弟,顺利收复了蜀地,开始了自己“收复战略”的下一步——北伐。

(1)第一次北伐

温遂统步骑四万发江陵,水军自襄阳入均口。至南乡,步自淅川以征关中,命梁州刺史司马勋出子午道。——《晋书·桓温传》

永和十年,桓温亲自带领四万多人,从江陵发兵伐秦。搜史君来带大家看看桓温第一次北伐的路线。

从图中结合史料,会发现水军是从襄阳往上走,到沔水上游进入均口,在到南乡,而步兵是从淅川到关中,可以说是水陆两军最后汇合在一起了。同时命令梁州刺史司马勋从子午道出发翻越秦岭,到达关中。

这一战中值得一说的就是秦将苻生,苻生一人在晋军中杀了个十进十出,但是单凭一员猛将根本就不能挽回败局;同时桓温的兄弟桓冲在白鹿原又击败了苻雄,这一战下来对桓温来说是值得庆贺了。

桓温第一次北伐路线

晋军北伐本来就是“民心所向”,在关中地区的一场场战斗可以说是让桓温赢得了民心,附近的郡县都来投降,百姓们也十分乐意,毕竟关中地区的百姓在“非正统”势力之下被统治了整整三十八年,夹道相迎的百姓送了牛肉美酒。但是接下来桓温做了一件和刘裕一样的错事,攻而不占,刘裕攻下长安后撤了;桓温攻下灞上后,撤了。

温恃麦熟,取以为军资。而健芟苗清野,军粮不属,收三千余口而还。——《晋书·桓温传》

为何桓温攻而不占呢?

桓温北伐,行军千里,军队的补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汉水上游,河流流速比较快,不适合运输。有人就说了关中地区就是个“大粮仓”,但是等桓温到这里后,秦军已经将关中地区的麦子全部收割了,军队缺少粮食,只能撤军,等到再次攻打的时候,桓温已经没有能力和秦军继续作战了。

桓温这第一次北伐就以失败告终。

搜史君对于桓温这次北伐之所以失败的看法和王猛一样:没有受到当地豪族的响应,祖逖当年北伐争取到了坞堡豪族的支持,而桓温却迟迟不肯渡江,他们不清楚桓玄的想法,所以迟迟不响应。

(2)第二次北伐

桓温第二次北伐就有了经验,知道朝廷怕他做,大于是就找了一个完美的借口,给自己打掩护。

欲修复园陵,移都洛阳,表疏十余上,不许。进温征讨大都督、督司冀二州诸军事,委以专征之任。——《晋书·桓温传》

永和十二年(356年)桓温上书,修复园陵,迁都洛阳。当时东晋的都城在建康,迁都这么大的事情肯定不能因为桓温一句话就敲定,桓温就一连打了十几个折子,但是朝廷依旧没有同意,桓温迁都的意思就是要北伐。

桓温北伐路线图

为了打发桓温,朝廷就命令桓温再次“北伐”,此次北伐的目的是处理“叛徒”姚襄,收复洛阳。

姚襄当年是被殷浩逼反的,姚襄对上桓温肯定是不敌的,桓温从江陵一路北上到洛阳城南,只一战便击败了姚襄,姚襄被击败后,桓温进驻洛阳城后,派人修理西晋帝陵,还派人驻守,不过后来有回到了江陵。

桓温第二次北伐收复了洛阳,他的影响力进一步得到了提高。可惜的是,桓温在收复洛阳后,并没有派重兵把守,守城的人只有寥寥百人,桓温真的是想“北伐”吗?

经历过两次北伐,搜史君看出来了,桓温这是已经没有当年平蜀的果决了,拥有越大的权力,桓温就越害怕失去。接连两次北伐桓温根本就没有想着真正的让北方归入“晋土”,当然北伐的局面也要比平蜀复杂的多,蜀地只有李氏一族,而北方的势力就不止一个了。

(3)第三次北伐

寇逼河南,太守戴施出奔,冠军将军陈祐告急,温使竟陵太守邓遐率三千人助祐。——《晋书·桓温传》

前面说过桓,温打下洛阳后并没有派重兵把守,而这燕军大举入侵,多地失守,河南太守戴施逃跑,驻守洛阳的冠军将军也逃跑了。

前来攻打洛阳的是慕容恪、慕容垂,这两人都是燕国大将,凭着这二人的实力,攻打一个连守城将领都弃城而逃的洛阳,根本不需要耗费多长时间,洛阳当然被打下来了,桓温知道后,仅派邓遐带领三千人去救急。

到这时候,搜史君觉得“北伐”就是桓温的游戏,一个让他一步步做大的完美游戏。

桓氏的势力已经覆盖了江州、荆州、豫州等八州,下一步桓温也许就要模仿司马篡魏一样,改朝换代了。不过,桓温觉得东晋在无能,也是现在的正统朝廷,如果要实施自己的计划,还需要再次北伐,于是就有了“第三次北伐”。

要说第三次北伐的背景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那就是这一时期的东晋几乎是被压着打的,燕军来攻占东晋几个郡,前秦再来占几个郡,顺带掳几万户百姓回北方。

太和四年,又上疏悉众北伐。平北将军郗愔以疾解职,又以温领平北将军、徐兗二州刺史,率弟南中郎冲、西中郎袁真步骑五万北伐。——《晋书·桓温传》

桓温亲自带领徐州、兖州刺史还有南中郎桓冲、西中郎袁真领兵五万北上。值得一说的是徐州、兖州二州的刺史,他们一个是郗愔的哥哥,一个是郗愔儿子,当年郗愔是京口的将领,而京口的兵质量可是相当高的,有名的“北府兵”就是在京口,有了徐、兖二州的支持,桓温也是信心大增。

搜史君前面说过,桓温第一次北伐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粮草的问题,这次首要解决的是粮草的运输问题。

桓温北伐水路运输图

汴水从经过开封,向东南流入徐州的泗水。这一条水路年久缺乏疏通,堵塞严重,根本就不能行船,《晋书》中是这么形容的“时亢旱,水道不通”,可是自大的桓温却不以为然。等到了快出征之时,桓温才去派人疏通水道,此时天气炎热,水道是那么好疏通的吗?

而桓温却有不能将全部的兵力派去疏通,进度肯定是要被影响的。没出征的时候没做好准备,到了出兵之时再来一出“凿钜野三百余里以通舟运”。这么奇葩,除了这个赌徒能干出来,也在没谁了。

但是桓温还是赢了,这也就印证了上回搜史君讲到的“赌徒运气” (赌徒思想在古代赢得的最大胜利,一名赌徒靠“运气”灭了一国 )晋军大胜,燕军被打的节节败退,无奈!只好向前秦求助,这前秦加进来了,局势又变得不明朗了。

先使袁真伐谯梁,开石门以通运。真讨谯梁皆平之,而不能开石门,军粮竭尽。——《晋书·桓温传》

慕容垂有了前秦的帮助,也算是有了底气,率领军队追着晋军打。桓温支撑不住了,让袁真攻打谯梁打开石门,开通水路。搜史君也不知道,打开石门开水运是要运兵还是运粮,想来主要是为了将粮草运送过来,其次战败水路也好撤退。可是袁真虽然打下了谯梁,却并没有打开石门,导致晋军断了粮。

桓温被迫烧掉军船,从陆路撤退,慕容垂知道此战晋军刚刚败退,撤退的一定很谨慎,所以就将战线拉长,缓缓的跟进,当桓温的军队精疲力尽之时,带领八千轻骑突袭。最终,第三次北伐桓温依旧是一失败告终,还损失了三万兵马。

对于这次战败,桓温身为主帅按理应该负全责,但是他却将失败的责任全部推倒袁真的身上,说北伐失败是因为袁真没有将石门打开,延误军机。这下好了,袁真一气之下,占据寿春投降了燕国,最后费了好大力气才收复了寿春。

第三次北伐依旧失败,桓温彻底没有力气在搞个第四次北伐了,桓温北伐失败的原因,总的来说是没有做好准备,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当时的社会背景,东晋是门阀士族的天下,虽然桓温也是门阀的一员,但是他依旧改变不了东晋的社会性质。

三、桓温:为何北伐,我总是以失败告终?

桓温的能力毋庸置疑,从平蜀之战中就可以看出来,而如果要说桓温费了这么大力气搞北伐,失败的原因肯定不只一点,搜史君在这里总结了几个观点。

(1)北方势力混杂

和西平巴蜀相比,北方的势力就不止一支了。在东晋开始北伐之初,冉闵占据邺建立魏、苻健占据长安建秦、慕容氏占据辽东建燕,就这三个势力就够东晋忙活的了。

在这些势力之外,还有想要借降晋的名义,割据土地的郡守们,东晋是无时无刻不在防备着,所以北伐的阻力很大。

(2)桓温的目的:借北伐的名义,充实自己的势力

温初望简文临终禅位于己,不尔便为周公居摄。——《晋书·桓温传》

桓温三次北伐,虽然都是以失败告终,但是这三次北伐却在百姓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影响。因为第一点中所说的“北方势力杂乱”桓温不可能短时间内就北伐成功,与此同时桓温的心思根本就不在北伐上,一次次北伐又怎会成功呢?

细心的读者肯定发现了桓温在每一次北伐后,势力都会增长一分,在朝堂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虽然北伐失败,却并不影响桓温在东晋的势力,在他心中一直都想象当年司马氏篡魏一样当上皇帝,一面想着如何扩大势力,到将来的某一天篡位,一面又想着北伐,这样能成功吗?

后来将会稽王推上皇位,也就是简文帝,本想着最后简文帝能将皇位禅让给他,却不想人家早都知道他有这心思,看着桓温的身体日渐衰弱,直到桓温去世也没有实现这个愿望。

(3)东晋门阀士族不支持

晋室哀弱,温专制其国,晋之朝未必皆与之同心。故温之得志, 众所不愿,也必将乖阻,以收其事。——《资治通鉴·卷一百零二·晋纪》

上面这段史料是前燕臣子所说的一句话:“晋朝到了今天已经十分衰弱了,桓温想要改革,但同为晋朝的臣子未必和他一条心。所以桓温得势,是他们不愿意见到的,他要做什么,这些人一定会尽力阻止。”这燕臣一语道破北伐总是失败的原因之一,那就是晋朝臣子不愿意见到桓温北伐成功。

这又是为何呢?晋人不是一直想要会北方吗?

的确,晋人从来没忘记要回到北方去但是,如果北伐触及到了东晋这些门阀世家的利益那就不一样了,自王导辅佐晋元帝带领大批北方士族南下,和大批的江南士族归附,到了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

如果北上,这些世家经营了这么久的土地该归谁呢?

送给原先的江南门阀吗?他们肯定不愿意,所以最保险的就是维持现在的局面。

总评:

平蜀后的桓温,实力一步步扩大,恰巧碰上后赵大乱,这是东晋自立国以来,遇到的最好的北伐时机,而起初东晋朝廷对桓温的忌惮,导致褚裒、殷浩北伐接连失败,趁着这个机会桓温再次走到了北伐的前台。

桓温北伐失败,不能仅仅归咎于桓温一人,东晋的门阀士族在江南已经过得十分安逸了,他们不想打破这个“温柔乡”,所以北伐只能作为理想,不能变为现实。但是在东晋十六国这个时代,北伐也是历史的趋势,即使东晋不北伐,中原的国家也会南下,战争总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是历史。

参考资料:《晋书·第六十八·桓温传》、《晋书·帝纪第八·穆帝》、《晋书·卷七十四·列传第四十四·桓彝》、《晋书·载记第十六·姚弋仲》、《晋书·载记第十六·姚襄》、《晋书·载记》、《资治通鉴·卷一百零二·晋纪》

我是搜史君,专注原创魏晋南北朝史,魏晋南北朝是个有魅力的朝代,喜欢的朋友别忘了关注加转发。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