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9年,是清朝顺治十六年。清军入关十六年来,南征北讨,已先后荡平了李自成、张献忠、弘光、隆武、绍武等多个政权。
即使在战场连连取胜,清朝也还没能一统天下,明朝的残余力量势力虽然越来越弱小,却也还在坚持抵抗。
这一年同时也是南明永历十三年。
永历帝朱由榔即位也已十三年,这位颠沛流离的皇帝,从广东到广西,再到贵州、云南,期间有过金声桓、李成栋反正带来的希望,也有过大西军出滇抗清带来的声势复振。
惜乎同之前南明的大把机会一样,西营名将李定国两厥名王后引发的天下震动,在孙可望的野心勃勃,妒贤嫉能下被抵消。
1657年,孙可望更是明火执仗,聚兵十四万攻打李定国,两人在曲靖大战一场,结果虽然是不得人心的孙可望落单而逃,但也引发他就此降清,以云贵川三省防务为投名状,献上“滇黔地图”,明军虚实,尽被洪承畴所知。
用兵通道被打开,当年年底,清朝就向西南三路进兵。以吴三桂为平西大将军,由陕西汉中南下四川;以固山额真赵布泰为征南将军,会合广西提督线国安北攻贵州;以固山额真罗托为宁南靖寇大将军,由湖南攻贵州。
顺治还觉得不够,1658年正月又命信郡王多尼为安远靖寇大将军,统帅大批八旗兵南下专攻云南。
这几路人马进军顺利,到了五月已经实现了在贵州会师的战略目标。九月,多尼兵到贵州,召开军事会议部署入滇战略,以多尼自己统帅中路兵马由安顺方向进攻;吴三桂带领北路兵马由毕节方向进攻;南路由卓布泰统率自安龙入滇。
明军这时是全面溃败,眼看清军即将攻入云南,晋王李定国意识到昆明难保,建议永历撤离。十二月二十五日,李定国护卫永历西撤,清军在后紧追不舍。
1659年二月二十一日,清军吴三桂所部在大理击败白文选,渡过怒江,越追越近,逼近了腾越州。
这时,由于蜀王刘文秀的旧部由冯双礼、艾承业等统帅由北进入了四川,李定国麾下将士已经不多,要回头与清军决战显然不可能,但若不打一仗,吴三桂势必始终尾随追击。
腾越州就是现在的云南腾冲,这里地形多山,又多是山间小路,李定国登高察看完地形,有了主意。
他打算利用地势,趁清军屡胜之后必然骄兵轻进之机,打一场伏击战。
战场选在了磨盘山。
磨盘山是一片原始森林区,海拔高又多雨,羊肠小道仅能容一人一骑通行,山中常年云雾缭绕,正是打伏击的好地方。
对于伏击战,李定国也是手到擒来,之前在衡州一战,他正是利用清军统帅敬谨亲王尼堪的骄兵冒进设伏,一举击杀尼堪,名动天下。
李定国的伏击圈安排得非常讲究,共分三伏。以泰安伯窦名望为初伏,广昌侯高文贵为二伏,武靖侯王国玺为三伏,在山谷小路里埋下地雷,明军埋伏在道路两旁山间草丛中,约定好:等敌人全部进入埋伏圈后,窦名望在后面最先发动,切断清军退路,点燃地雷后高文贵、王国玺率部杀出,堵住去路,窦名望从后掩杀。
计划安排得妥妥当当,照此执行,入伏的清军难逃尼堪的下场。
事情正如李定国预料,清朝众将已成骄兵,在他们看来明军已成惊弓之鸟,再也无力反击。清军轻松得意走向伏击圈,没有一点防备。
吴三桂算不上神一样的对手,李定国却有猪一样的队友。
光禄寺少卿卢桂生,此人对南明失去了信心,打定了主意要投降清朝。
本来这也不算什么,清军入关以来,投降的原明文武官员如过江之鲫,卢桂生这样的角色可以忽略不计。
偏偏卢桂生知晓李定国的部署方案。
这下事情就严重了,投清的卢桂生为了安身立命,把计划全盘告知了吴三桂。
这时清军前锋已进入二伏地段,过不多久,全军就会走进伏击圈。
清军统帅吴三桂也是久经战阵的老将,论军事能力,他其实不输李定国。大惊失色下,吴三桂很快冷静下来,如果让前锋后撤,未必能撤得回来,不如将计就计。
吴三桂下令,前锋停止前进,原地搭枪架炮,向茂密的草木丛开火,并派尖兵搜杀伏兵。
这时懵圈的成了明军,李定国严令之下,没有听到号炮不得发动,埋伏的明军既不能后撤,又不敢出击,进退两难,伤亡惨重。
窦名望一看,这样下去埋伏没打成,自己军队反而会伤亡殆尽。迫不得已鸣炮杀出,二伏、三伏的军队也跟着鸣炮出击。
李定国在山阜高处坐镇指挥,山高林密,无法掌握实时动向,听到号炮声次序不对,他情知有变,急令后军增援。
原本很稳当的一场伏击战,被清军占去了先手,打成了遭遇战。
即使这样,明军也是死战不退,两军在山谷中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恶战。
犬牙交错,你死我活的战斗从清晨打到中午。没有了战术,也没有了退路,双方只管性命相搏。一边是晋王李定国想要双手扶明;一边是平西王吴三桂誓要生擒永历。
清军人数占据优势,却死死地被明军钉在磨盘山山谷,战场成了惨烈的绞肉机,明军战旗飘扬,浴血死战,因为他们明白,再也无路可退了。
眼看部下一个接一个阵亡,见惯大阵仗的吴三桂也被打得胆战心惊,有心拉回部队却动弹不得。
但毕竟明军人少,战至中午,双方都已筋疲力尽。清军又得到后军接应,付出惨重伤亡后,吴三桂终于得以撤出战场。
李定国也同样无力再战,率领残兵撤往孟定。晋王本有希望继两厥名王后,达成三杀清朝王爷的壮举,磨盘山的羊肠小道上,留下明军永远的遗憾。
战后清点,仅高级将佐,清军在磨盘山一战损失就达20位,其中包括正一品都统沙尔布、正二品副都统拜察、珲津、多颇罗、正三品护军参领石汉、图丹这样的高级别将领,仅次于衡州之战。
八旗精锐伤亡惨重,事后顺治十分恼火,下旨将征南将军卓尔泰革职为民,多尼、罗可铎、杜兰等统兵将领也都遭到罚银、降职等处分。
明军拼死击退清军,伤亡同样巨大,将领窦民望、王玺等都战死,士兵损失达到三分之二。
磨盘山一役虽然给清军造成很大杀伤,但明军也已是强弩之末,尤其此战受到惨烈伤亡后,更加无力阻挡清军后续的进攻。
再说说影响。
从整体看,此战意义其实有限,仅仅稍微迟滞了清军进攻的脚步,对大局的影响已微乎其微,明朝的一点余脉,已如风中之烛,随时可能熄灭,清朝一统天下的脚步已不可阻挡。
真正的意义来自精神上,李定国抗清最后一战虽然悲壮收场,却一点无损此战被后世所铭记,全体将士在绝境下的抗争更为人们所传诵。
作为明末最杰出的明军统帅,李定国在兵力弱小,国势已颓的情况下,仍能因地制宜,设下完美伏击圈,并在叛徒出卖情况下仍然打出一场勇猛的阻击战,再次证明他在军事上的一柱擎天,相比晋王孱弱的政治和战略能力,统兵作战、临阵战术才是他真正所长。
但在清朝已呈压倒性优势之下,李晋王也终究无力回天了。三年后,永历被缅王献给吴三桂,绞杀于昆明篦子坡,李定国下令全军缟素为永历发丧,大哭至双目流血,十几天后就在勐腊去世,享年四十二岁。
临终前,他嘱咐部下:宁死荒外,勿降也!
此战也是明清战争史上,最后一场陆地上的大战,时人有诗形容:
凛凛孤忠志独坚,手持一木欲撑天,磨盘战地人犹识,磷火常同日色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