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桩基础中的基础梁,是与承台相连接,还是与承台上的柱连接 双排桩连梁配筋

2020-09-30知识15

连梁的配筋计算 根据《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规程》,在连梁设计方面,对于连梁非抗震设计,抗震设计时跨高比大于 2.5及小于 2.5两种情况,在截面受剪承载力及配筋方面均有不同规定。在结构计算时这类连梁往往发生受剪承载力的超限,这时可以将受力筋均匀布置,同时考虑到连梁以承载水平荷载为主,支座弯矩主要由水平荷载引起,在反复的水平荷载作用下支座截面上、下受拉筋面积相近,可以采用截面对称配筋。在连梁配筋中,配置平行筋往往导致斜向受拉破坏或由于箍筋过量而发生剪切滑移破坏,这些破坏将导致连梁的滞回曲线变坏,耗能能力下降。若采用菱形配筋方式,可以克服这些不足之处。

桩基础中的基础梁,是与承台相连接,还是与承台上的柱连接 双排桩连梁配筋

两层楼房地梁配筋怎么配 1、两层楼房地梁配筋方法:上部三根16,下部三根18就可以。2、地梁约定俗称为基础连梁,圈起来有闭合的特征,与构造柱共成抗震限裂体系,减缓不均匀沉降的负作用。3、楼板配筋主要受承载力控制,与HPB300相比,HRB400钢筋最小配筋率常数限值由0.20减小到0.15,且强度高,当釆用HRB400钢筋可比采用HPB300钢筋节约钢筋20%左右。4、地梁的纵向钢筋应该在支座锚固,筏基地梁因之延性要求,所以纵筋的接头位置、接头百分率的控制,纵向钢筋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按抗震构件的构造要求执行。5、当连续梁跨高比≤9时,由于梁承受弯矩较小,配筋基本受最小配筋率控制,裂缝宽度和烧度都较小;当跨高比≥10时,随着钢筋强度的提高,纵筋计算配筋率明显减小;扩展资料:当楼板跨度较小时,楼板配筋受钢筋直径、最小间距制约,楼板钢筋采用HRB400钢筋不能充分发挥强度,宜采用HPB300钢筋;楼板跨度较大或跨厚比较大时,楼板配筋主要受承载力控制,与HPB300相比,HRB400钢筋最小配筋率常数限值由0.20减小到0.15,且强度高,当釆用HRB400钢筋可比采用HPB300钢筋节约钢筋20%左右;当跨厚比较大时,楼板截面相对有效截面高度小,即钢筋抗弯力臂小,造成钢筋的浪费,且楼板挠度不易。

桩基础中的基础梁,是与承台相连接,还是与承台上的柱连接 双排桩连梁配筋

请问一下 这个连梁配筋 是怎么配的? 这不像连梁,3米多高倒像是一面一面的墙,或者是深梁。连梁是剪力墙的组成部分,而不是承受楼面荷载的梁,不存在这么多的底筋和负筋!也不存在这么粗的侧向筋(腰筋)。并且,没有见到竖向分布筋和水平分布筋!不可思议。应该及时要设计人解释明白,他有责任向施工方解释清楚!

桩基础中的基础梁,是与承台相连接,还是与承台上的柱连接 双排桩连梁配筋

顶层连梁与普通层连梁的配筋有何区别 就是锚固的位置在普通层不用箍筋布置,在顶层的话锚固多少箍筋都要布满的,望采纳

剪力墙连梁*B12@100的配筋信息是什么意思? 呵呵,这个是设计人没标注清楚,你的梁高是1000,是需要有腰筋的,这个*B12@100,其实就是腰筋,她用B,应该是剪力墙上的水平钢筋,间距是100的,你看墙上的水平钢筋是不是12的,是的话,就吧间距改下,不是,应该按12的(二级钢)间距100放A8@100 这是梁的箍筋,以一级钢8的,间距1003C22;3C22 这个是上钢筋和下钢筋都是3级钢22的,上下各3根在图纸中,1 2 3 级钢所对应的钢筋级别常用ABC来表示

桩基础中的基础梁,是与承台相连接,还是与承台上的柱连接 桩基础中的基础梁是与承台相连接。1、基础梁简介:基础梁简单说就是在地基土层上的梁。基础梁一般用于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柱落于基础梁上或基础梁交叉点上,其。

连梁的作用是什么, 连梁为啥要对称配筋, 将连梁按框梁设计会有什么影响? 求解答,莫笑我愚 从概念上讲,连梁相对于框架梁的根本区别是什么?结构相关计算软件中(YJK)可以手动定义梁属性为连梁或…

连梁配筋图中Φ10@150/200什么意思 箍筋箍筋间距200,加密区间距150

连梁怎样配筋 连梁的配筋构造的要求:1、连梁顶面、底面纵向水平钢筋伸入墙肢的长度,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laE,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la,且均不应小于600mm。2、抗震设计时,沿连梁全长箍筋的构造应符合框架梁梁端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构造要求;非抗震设计时,沿连梁全长的箍筋直径不应小于6mm,间距不应大于150mm。3、顶层连梁纵向水平钢筋伸入墙肢的长度范围内应配置箍筋,其间距不应大于150mm,直径应与该连梁的箍筋直径相同。4、连梁高度范围内的墙肢水平分布钢筋应在连梁内拉通作为连梁的腰筋。连梁截面高度大于700mm时,其两侧面腰筋的直径不应小于10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跨高比不大于2.5的连梁,其腰筋的面积配筋率不应小于0.3%。

#负筋#连梁#分布钢筋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