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唐朝的典章制度是指 中国古代典章制度的创立者是

2020-09-30知识7

.“三通”指哪三部论述典章制度的历史著作? 《通典》,《通志》和《文献2113通考》三书都以贯通古5261今为主旨,又都以“通”字为4102书名,故后1653人合之称为“三通”。“三通”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典》—杜佑(唐代)(735~812)(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通典》书名,唐杜佑撰,二百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十通」之一。书成于贞元十七年(801)。通记历代典章制度建置沿革史,始于传说中唐天宝末,间及肃宗、代宗、德宗三朝。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典,各冠总论,下系子目,凡有一千五百八十四条,正文约一百七十万字,注文约二十万字。作者杜佑曾任唐朝节度使和宰相等职,对中央及地方制度极为熟悉,他采录历代典籍,溯寻制度的因革变迁,希望为在唐帝国写下一幅臻于理想的政治蓝图。《通典》就是一部古代与现代的对话,理想与实际的结合。《通志》—郑樵(宋)(1104~1162)(字渔仲,南宋兴化军莆田[福建莆田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中国通史。全书200卷,有帝纪18卷、皇后列传2卷、年谱4卷、略51卷、列传125卷。作者郑樵,一生勤于著述,曾几次献书。《通志》为纪传体,但把年表改称年谱,把志改称略,。

唐朝的典章制度是指 中国古代典章制度的创立者是

中国古代典章制度的创立者是 中国第一部典章制度的全书是唐朝杜佑的《通典》,该书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遗承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承“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金史》记载:“已卯,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

唐朝的典章制度是指 中国古代典章制度的创立者是

唐朝典章制度特点 继承了科举制度,并加以发展。

唐朝的典章制度是指 中国古代典章制度的创立者是

典章制度意思 秦代开始的公文体制【制】古代王言为命,秦始皇改命为制。汉代制度:帝命有四,其二日制书。唐朝用于赏罚、大除授、改革旧政、宽赦降虏。宋朝专用于拜三公三省等职和罢免大臣。撰制的官员称为掌制。及元、明、清都有此公文形式。【诏】昭、告的意思。秦始皇将古代的令改为诏,凡不属于“制度之命”者,都以诏下达,为人主专用的文书。汉初帝命有四,其三日诏,唐朝避武后讳,改称为制,但唐朝中时还有称诏的。大凡新君即位,都诏告四方,称为即位诏,皇帝去世有遗诏。【奏】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始皇改书为奏,成为人臣上书于君主的一种专用文书。由秦汉一直到清朝都沿用这个体裁,它的内容大体上有陈述政事,呈献典章仪式,反映紧急事变,弹劾罪愆谬行等。【议】《尚书》说:“议事以制政乃不迷。决定处理事情的适宜方案称为议,议者宜也。最早见于文献的是李斯《上秦皇罢封建议》。到了汉代开始称为驳议。国有大事,必召集群臣进行廷议,如桓宽编著的《盐铁论》记录了汉昭帝召集贤良、文学六十多人为盐铁官营问题展开国策大辩论,即属此类。

记载战国秦汉的典章制度的史料,是通典好还是文献通考好?

唐代谁写的什么书是完备论述历代典章制度变化的政书 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在《政典》的基础上补充资料、完善体例而撰成的《通典》(两百卷),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系统地记载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变化的政书。

什么是典章制度

#汉朝#历史#史学史#中国历史#通志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