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和灵飞经可以同时临习嘛?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陈忠建

2020-09-30知识8

为什么大家都说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好? 褚遂良楷书《雁塔圣教序》用笔巧妙,笔势强劲,较之欧阳询、虞世南等初唐楷书大家更显丰富多变,一直为古今书法界叫好,被唐人张怀瓘誉为“瑶台婵娟,不胜绮罗”。褚字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一、笔锋运用灵活,更加强调取势。像露锋、直锋、逆锋、藏锋无所不用其极,当然主要还是露锋取势比较多,间用一些隶书逆锋取势。欧体的笔画平实直接,提按不十分明显,含蓄饱满。褚体用笔细挺,笔画弧度较大,提按明显,粗细分明。二、除讲求笔势之外,褚字加强了笔画书写过程中的抖笔(也有被称为“颤笔”),即用笔的起伏波动。这样书写每一笔画时由于手指提按、抖动增多而使得动作相对延长,笔画线条起伏粗细弧度出现变化。虽然线条丰富了,但是书写速度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有些笔画一笔分成两笔确系巧藏机锋。书法界一般认为,像褚字的笔画变化多,约束自然会少,比起欧阳询的法度规矩,学起来倒少了一些限制,容易放得开。然而,限制少,变化多,随意性的也就会多,规律性东西也自然不太好把握,很容易让人目不暇接,无从下手,乱了阵脚而学不成规矩。因此,不适合初学者临习。附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楷书(部分)

为什么大家都说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好? 王偁评说:“同州、雁塔两《圣教序记》是其自家之法,世传《兰亭》诸本,亦与率更不类。盖亦多出自家机杼故也。褚遂良书法特点,整幅书法作品以弧形线条居多,即使是短线条,也有一咏三叹的情调。在字的结体上改变了欧阳询、虞世南的长形字,创造了看似纤瘦,实则劲秀饱满的字体。清代秦文锦亦评曰:“褚登善书,貌如罗琦婵娟,神态铜柯铁干。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游丝。能将转折微妙处一一传出,摩勒之精,为有唐各碑之冠。《雁塔圣教序》在运笔上则采用方圆兼施,逆起逆止,横画竖入,竖画横起,首尾之间皆有起伏顿挫,提按使转以及回锋、出锋也都有了一定的规矩。苏轼:“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覆不已,乃识其奇趣。米芾:“九奏万舞,鹤鹭充庭,锵玉鸣珰,窈窕合度。刘熙:“褚河南书为唐之广大教化主,颜平原得其筋,徐季海之流得其肉。王佑贵:“《雁塔圣教序》引领大唐楷书新格。书法史上,褚遂良因此被重重地书上一笔。初唐三家—欧、虞、褚并称书坛,但真正地开启唐代楷书门户者,非褚氏遂良一人莫属。纵观唐中期的颜真卿、徐浩,莫不受其影响,可以说唐朝中后期书坛风貌是由褚遂良启导的,特别是《雁塔。

刚开始练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应该怎么做? 谢谢邀请!不知道题主是不是初学者,如果是初学者,不建议从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入门。这个碑帖是石刻拓本,不少笔画已经失真,不适合初学者练习。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乃褚遂良晚年之佳作。唐代张怀瓘评价此书“美女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褚字笔画纤细,字型饱满,转折处极其微妙,其中奥妙,非初学者能领会。

怎么样才能临写好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

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在刻碑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好多笔画都经过了修改? 以前曾多次细看过日本人拍的那本放大研究褚之圣教中笔划修改痕迹的书,对他们的研究初看觉得有道理,后来再看,感觉并不尽然赞同。因为很多字相同相似部件的写法,在其他不同字的同样部件上,常一再重复出现,有的似有十几次甚至更多的重复出现。感觉好象并不单纯是如日本人研究所猜测的那样是修改、改刻留下的痕迹。从刻工超高的工艺水准看,说刻工只精于手艺而不识字,所以修改稿上所有的痕迹一并全给它刻上的说法,个人感觉是不大可能,天天刻字接触语言文字而不认字说不过去的。近千年过去,原因不得而知,也许真相永远不会为人知。这我也胡乱猜测一下,或许他是有意为之的?一些不同字中相同的比较奇特的写法(后人常认为是之后的修的痕),或许是他特意要写成那样,并固化为一种他自己的审美?或说他形成了一套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富于创造性的书法表现形式?

#褚遂良#欧阳询#楷书#书法#作品书法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