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入伏后,要多吃三物,对身体有好处

2020-07-19新闻6

入伏后,阳气上升,但是湿气也比较重,需要注意防湿,湿邪之气是健康的大敌,很多人都不在意。在预防湿气方面,很多人都做错了。

炎炎夏日,除了让人难耐的暑热外,湿邪也是需要大家谨防的敌人。一般情况下,这个家伙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它会与其他邪气狼狈为奸,侵袭你的身体。

入伏后湿气过重,预防湿气很重要

入伏以后,天气闷热雨水增多,水多则成湿,空气中的湿度与人体健康有着很大的关系。湿度过大,超过了人体的承受能力,当人体防御功能不够强大,再加上一些不良饮食生活习惯,人就容易受到湿邪之气的影响,疾病也就随之而来。

湿邪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就是自然界中的湿气,比如说下雨等。内湿则是人体脾失健运、水湿停聚而生。湿属于阴邪,伤人体的阳气。比如你被雨水淋湿后出现的头痛、四肢酸痛等症状,就是因为湿邪侵袭体表所导致的。如果关节疼那就说明湿邪已进去经络关节;如果腹部胀满、不想吃饭,那有可能是脾阳受到了伤害。

伏天,如何预防湿气?

预防暑湿,生活中避免淋雨,多开窗通风(尤其是农村砖瓦房的朋友),不要在潮湿的地方久坐,多换洗衣服等。洗完澡、洗完头发,要等头发干透了再睡觉,不要湿漉漉的头发就去睡觉。

祛除湿气,食疗是最好的办法

《黄帝内经》中有“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可见入伏后多吃些苦味食物也比较好,比如说苦瓜、苦菜及苦笋等。还有一些豆类,比如赤小豆、黑豆、绿豆等;煮粥的时候可以选用薏米。

关于薏米祛湿,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有记载了。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名将马援领兵征讨交趾,南方天气嗜热,很多将士都染了瘴气生病,后来经过当地人指点,用薏米煮粥食用,很快将士们的病就好了,所谓的瘴气就是指的湿气。

在众多的豆类之中,祛湿效果最好的要属赤小豆了,赤小豆在古代人们就用它来利水消肿、强健脾胃。李时珍就曾经说过,赤小豆“可煮可炒,可作粥”。在古代,赤小豆还能当做粮食来食用。

苦瓜也有很明显的祛湿效果。《黄帝内经》中就有利用苦瓜来除湿的记载。“苦为火味,故能燥也”。但是有些人也不宜多吃苦瓜,苦瓜不可食用过多,否则会“皮槁而毛拔”,苦味偏凉,对于脾胃虚寒或者是胃病患者来说,就不宜多“吃苦”了。

总之,入伏后要多注意防湿,正所谓“千寒易除,一湿难去”,可见湿气是多么地讨厌了。入伏后要多吃这三种食物,规律作息,避免晚睡晚起。保持皮肤和衣物干燥,少吃冷饮,最好别吃。管住嘴,迈开腿,什么时候都比较适用。

#心晴计划# #健康科普排位赛# #健康乐享官#

#内分泌疾病#湿气#湿邪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