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古代为何不把有的犯人关进监狱,而要花大功夫把人发配千里之外?

2020-07-19新闻13

不要只看到统治者花大功夫将犯人发配千里之外,账并不是这么算的,站在统治者的角度来说,发配千里之外比直接关进监狱去要划算的多。所谓“发配千里之外”,其实这里指的是流放这一刑罚。流放一开始是针对不受欢迎又无法定其死罪之人将其驱逐,押至人烟稀少之地任其自生自灭。后经秦汉改进形成为一完备刑罚制度,并在我国延续两千余年,直至清末才被废黜。那么这一刑惩看起来耗时耗力,又为何能为历朝历代所沿用呢?

一、加重惩罚力度

并不是所有的罪犯都会被发配,小偷小摸、吵架打架之类,或者其它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案件,判决较轻,就不会发配,按律关个一、两年或几个月就放了。但如果案情严重,为了加重惩罚力度,也为了震慑其他的潜在犯罪者,就会被发配千里。和呆在牢里相比,徒步走上几千里到达一个陌生的地方艰难求存,显然后一种对于罪犯的惩罚更重。

二、减轻当地财政负担

另一个比较实际的原因则是为了减轻当地财政的负担,关押一个犯人十几年或者更长时间,是种很大的财政压力。因为犯人得吃饭穿衣。古代商业不发达,没有那么多适合犯人的工作,最多修修城池,国家得白养着他们。这显然是很不划算的一件事儿,白白在罪犯身上耗费人力物力。那就往边疆送吧,把他们扣在那里自生自灭,牢房都不需要盖,只需要当地驻军顺带看守就行。

三、戍屯边疆

凡是被立为流放之地的,都是对于国家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朝廷将犯了一定之罪的犯人流放至此,使得此地逐渐增加了人口、人气,并且这些犯人在到达流放之地后,要从事生产活动的,这对于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这些被流放至此的犯人包含各行各业的人物,这些人会根据自身的特长,对边疆的各行各业发展都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另外,边疆一旦发生战事,或者发生一些不稳定的事件,这些流放之人可以被编制到守军的序列,来应对边疆的战事,为边疆的稳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把罪犯发配到千里之外,这样一来就离开了罪犯的关系网,一旦罪犯离开本地,两眼一抹黑,想贿赂也找不到关系人,由此减少了官场的腐败。开发千里之外的不毛之地成本很高,正常人根本不能忍受恶劣环境,这些罪犯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缺,改造的同时又创造了财富,实乃一举两得。有这样的好事,朝廷何乐而不为呢?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