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正始十年正月(公元249年)蛰伏已久的司马懿终于等来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趁大将军曹爽和天子曹芳外出祭陵之机发动政变;原本这是一次风险极大的冒险行动,因为只要曹爽以天子名义宣布司马懿谋反,在当时朝中上下忠于曹氏之人居多的情形下,司马懿的冒险行动很可能功败垂成。
曹爽当时的选择有好几种,可是他偏偏选择了束手就擒,曹爽这一投降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其中就包括曹魏忠臣、大司农桓范;曹爽等人返回洛阳没多久就被司马懿以谋反罪诛杀,《三国志》记载:“於是收爽、羲、训、晏、飏、谧、轨、胜、范、当等,皆伏诛,夷三族。”
桓范来自沛国龙亢,从籍贯可以得知他和同样出自沛国谯县的曹氏算得上是老乡(龙亢和谯县都是沛国治下的属县),他的仕途或许和此有一定关系:建安末年桓范入丞相府为幕僚,魏明帝时逐渐得到重用,先后出任征虏将军、东中郎将,使持节都督青、徐诸军事,成为曹魏重臣。
魏明帝死后大将军曹爽把持朝廷大权,因为和桓范同乡所以曹爽对他尤为礼遇,当时出任大司农的桓范是曹爽身边为数不多的智囊人物。应该说桓范作为曹爽的智囊是称职的,在高平陵之变前后桓范的表现可圈可点:比如他就不赞成曹爽、曹羲、曹训兄弟同时外出,《三国志》注引《世语》记载:“总万机,典禁兵,不宜并出。若有闭城门,谁徐内入者?”爽曰:“谁敢尔邪!”曹爽不以为然,否则曹氏兄弟留下一人掌控洛阳兵权,司马懿哪能那么容易得手!
司马懿发动政变后也知道自己其实胜算不大,所以他又是对着洛水发誓,又是连番派人游说曹爽说他对曹氏兄弟并无恶意,只有桓范看得很清楚,曹爽当时大将军印在手,桓范又随身带着大司农印,更关键的是还有天子曹芳在手,只要前往许都号召天下兵马勤王,曹爽胜算极大!束手就擒就是死路一条,可惜曹真英雄了得,其子曹爽却无放手一搏的勇气,终于葬送了曹魏大好江山,还连累到包括桓范在内的一大批亲信被夷灭三族。
不过一百多年后桓范的后人桓温和桓玄却为他报了大仇:沛国龙亢桓氏是当地大族,其祖上要追溯到东汉初年建武年间出任九卿之首太常的桓荣,桓荣曾任太子太傅,刘秀之子明帝刘庄继位后以师礼待桓荣。
桓温是桓荣之后这个史书上的记载是明确的,争论的焦点在于他是桓荣的几世孙?有说是九世孙,也有认为是十世孙,之所以如此就在于桓氏第六世和第七世的记载语焉不详(尤其是第六世),自桓荣以下到第五世都有明确世系记载,比如第五世系的桓典逝于建安六年(201年),《世说人名谱》曾提到第七世“楷,字正则,济北相”,唯独第六世没提到。
之所以缺少第六世的世系就是因为第六世的桓范被司马懿诛杀,其后就是司马氏纂位建立晋朝,一直到桓温时候都是司马氏的江山,桓范被诛灭三族侥幸逃脱的桓氏后人因此隐蔽桓氏家世,几代下来这才造成桓氏家世的混乱;据此有历史学家曾考证出桓温的高祖(或高伯祖、高叔祖)就是三国时期被司马懿诛杀的曹魏重臣、大司农桓范。
桓温是东晋一朝刘裕之前权柄最重的权臣,灭成汉、先后三次出兵北伐(北伐前秦、羌族姚襄、前燕)战功赫赫,独揽朝政十余年,371年废黜晋帝司马奕,自司马氏立国后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桓温也加紧了纂位的准备,可惜两年后病逝,否则以桓温当时的权势绝对可以纂位成功。
其子桓玄帮桓温达成了这个愿望,元兴二年(403年)十一月,桓玄代晋称帝建立桓楚,追尊其父桓温为宣武皇帝,庙号太祖,如果不是出了个更厉害的刘裕,或许桓楚政权能持续更长时间(410年桓楚被灭)或者干脆夺了司马氏的江山。
不过不管怎么说,桓温、桓玄父子视司马氏如无物,皇帝说废就废,也算是为一百多年前死于司马懿之手的祖先桓范报了大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