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科技成果转化为何难? 中科大科研成果转化公司

2020-09-30知识12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普通高校与双一流高校其优劣势在哪里? 大家好,我是有温度有灵感的高校人才真经。可能大家普遍认为,双一流高校在科研方面有普通高校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那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自然也是碾压普通高校,其实不然,我们先来看看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榜(按成果转化排名),从2017年到2019年:2017年:2018年2019年:完整榜单大家可以。仅从排名前列的高校看,像扬州大学、西安工业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非双一流高校,近年来成果转化收入远超很多双一流高校,这说明,成果转化并不是双一流高校的专长。成果转化和科学研究并不完全相同,并不需要有多么高精尖有多么前沿,主要是解决实际问题,那成果转化的关键主要在于与技术与应用,教师与企业的对接上。一方面要有人牵线,另一方面要老师投入大量时间。由此,我们结合这些高校成果转化的成功之处,大致可以发现这么几个成功之处:第一,学校高度重视。学校成立成果转化办公室,建立科技孵化园,大力引进管理团队来负责科技成果对接转化。第二,评价体系支持。学校在职称。岗聘等工作上加大对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让教师觉得有利可图,有路可走。第三,地方政府鼓励。政府在成果转化方面是非常重视的,但由于管理权限的原因,。

科技成果转化为何难? 中科大科研成果转化公司

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有哪些方式? 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有五种方式:①自行投资实施转化;②向他 人转让科技成果;③许可他人使用科技成果;④以科技成果作为合作条件,与他人共同实施转化;⑤以该科技成果作价。

科技成果转化为何难? 中科大科研成果转化公司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新形势下,我国对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进行了重大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技术成果转化的政策,取得了不少成绩。(一)技术市场发展良好我国技术市场充分发挥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着力推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大批科技成果通过技术市场交易实现了经济价值,技术市场合同交易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2011年,我国技术市场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256428 项,成交金额4763亿元,同比增长11.7%和21.9%。合同成交金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1.0%,占全国 R&D经费投入的54.8%,较2010年分别提高0.03个百分点和3.00个百分点。技术合同质量继续提高,平均每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85.7万元,同比增长9.3%。我国技术市场继续保持稳定较快的良好发展势头,经过多年发展,中国技术产权交易正变得日益活跃,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助推器”(万金荣,2006),为助推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二)高技术产业和产品发展势头良好高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产业,发展高技术产业对于加强科技对经济支撑。

科技成果转化为何难? 中科大科研成果转化公司

科技成果转化为何难?

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及难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的现象。我国将科技成果加以转化应用达到产业化的比例仅有约2%~6%,科技研发对经济和社会的支撑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我国需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难在哪?一是高校、科研机构有效供给不足。高校、科研机构是科技成果的主要来源,而大部分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是基于科研兴趣或者是前沿热点,没有真正形成以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为依归的研发模式。这造成科研人员的技术研发活动在立项阶段就可能与市场需求不一致,导致具有转化价值的成果比例不高。由于不需要经历市场竞争,高校院所的科研活动动力不足,难以与市场贴近,大部分科技成果很多时候与企业的现实需求是错位和脱节的。导致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看起来十分丰厚,但真正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为有效供给的成果却很少。现行考核体系下“重研发、轻转化”“重论文、轻专利”等现象仍然存在,这导致科研人员片面追求发表论文的数量,对转化科技成果的市场意识和积极性都不强烈。大量科技成果仅仅成为课题或项目完成的标识而被束之高阁,未能通过转让。

河南科学院金豫科技成果转化有限公司是不是属于传销公司 量子技术是用于通讯领域的高科技,目前应用水平而言凡事和生活用品有关的所谓的“量子产品”都涉嫌虚假宣传、夸大宣传!更甚者涉嫌传销!专家指出,量子技术暂时还没有与。

企业如何对其知识产权进行科技成果的转化 您好2113,以下转自光明报,首先,知识5261产权保护不力是影响制约4102转化运用的核心问题。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严重1653降低创新收益的预期,从而降低创新投入和先进技术的引进。现行法律法规缺乏惩罚性规定,《专利法》规定专利侵权赔偿实行“填平原则”,《转化法》草案也规定对虚假欺骗转化行为实行“填平”原则,对权利人的保护力度较弱。知识产权实际侵权赔偿标准过低严重影响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的积极性。据统计,我国专利侵权实际赔偿额平均只有8万多元,商标只有7万元,著作权只有1.5万元,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的标准。我国虽然建立了与世界一致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但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仍缺乏统一标准。在北京、上海、广州试点建设知识产权法院取得重大进展,但仍没有解决知识产权侵权审判标准不统一和赔偿标准不统一问题。同时,我国还缺乏高素质的专业化知识产权法官队伍,行政执法缺乏调查和法定处罚手段,而且行政与司法衔接不够。第二,供需矛盾问题是影响制约转化运用的根本问题。科技成果不能有效转化,知识产权不能有效运用,其重要原因在于存在严重的供给与需求矛盾,这是一个根本性问题。高校和科研机构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重大科技成果和核心知识。

我国为什么没有形成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明确指出,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等活动。简单地说,科技成果转化就是把科技活动的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促使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科技成果的产生和转化一般需要经过四个发展阶段。首先是技术原理构思阶段,即在已有科学原理的基础上,根据实用目的提出新的思路、方法、技术路线或设计方案;二是实验室研究阶段,即按照新的构思进行实验研究,或者进行新配方、新工艺探索,目的是研制出样机、样品或新配方、新工艺;三是中试放大阶段,即在实验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产业化前景比较明朗的项目,将其放大,进行工艺完善、产品定型、设备整合、流程规范、产品质量标准制订等,并将中试产品投放市场,接受市场或有关部门的检验,以便反馈信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四是工业化试验阶段,即完善产品质量、环境污染、能源与原材料消耗等方面的控制、监测、保障体系,从而形成能够顺利进入市场的节能、低耗、高效的新的生产线,最终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上述四个阶段前后一贯,共同构成了。

科技成果转化为何难? 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以我从事中试工作20多年的经验来看,别说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原始创新成果,就算是走到了“中试”阶段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也是偏低的。从清华大学多年来的科技成果转化数据来看,也只有5%左右。也就是说,100个科技成果,大概有5个能够形成最终产品,在生产中用上,或带来经济效益,剩下的大部分项目都是中间的、过程的,经济效益很难计算。许多人对中试的意义认识不清,他们错误地认为,只要有了科技成果,就可以成功进行产业化、商品化。实际上,中试生产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必要环节,这实际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的甚至要数年。影响项目成果转化的因素很多,比如说专利并不代表技术。还有,发明专利的技术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即便中试结束后,要打开市场也还会遇到很多问题。而项目失败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企业很少有人愿意投中试的项目,国内的投资人都想等项目成熟可以上市了再出手,恨不得今天投点钱,明天就有产品上市。企业对于科技成果的转化缺乏热情和动力,只愿意投资或者购买成熟的产品,这正是造成“中试空白”的症结所在。而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研究的投入远远高出成果转化的收益,如清华大学的。

#大学#科技成果转化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