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雪域江南”——西藏林芝,和风顺畅,阳光充足,山谷间弥漫着苹果的芳香。
林芝市米林县羌纳乡林巴村,静静地卧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平均海拔2950米。全乡有640户2651人,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这里有一个占地1800亩的现代苹果标准化果园,三年前,当地企业和江苏一民企联合栽下的苹果树,喜获丰收。
米玛骑着摩托车从县里赶回来,“到了秋收的季节,我请假回来帮家里收苹果。”他看着家乡山坡挂满红彤彤的苹果,又惊又喜,咬一口,又脆又甜,他说:“这是我这辈子吃到的最甜最红的苹果!”
“家人在果园工作,每人每天工资140元,不仅可以获得稳定的收入,还可以学习种果树的技术。”米玛一家第一次获得新的收入。他们望着这个给了他们安稳生活的果园,载歌载舞,唱起了幸福歌。
34岁的米玛是林巴村农民,家有27亩地,这曾是他生活的全部来源。目前他在县里的一家公司工作,成为“领工资”的人。“摘下的苹果,第一要送给江苏‘亲戚’尝一尝,第二要留一部分给自家人吃,剩下的全部运到村合作社搞电商销售,还能赚到不少现金。”米玛喜滋滋地说:“过去现金收入靠外出打工,一年下来只有几千块钱,现在有了苹果‘外快”,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甜。”
“这是果园建成以来第一次采摘,也是现代化种植的第一次丰收。”米玛的江苏“亲戚”徐卫星一边摘苹果,一边自豪地说,过去当地群众自家种的苹果甜度在13%左右,而这个采用高科技种的苹果甜度达到18.7%。当地群众给这个苹果取名叫“西藏甜蜜”。
羌纳乡乡长久美次仁说,长期以来,当地主要依靠传统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输出创收,生产效益低下,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阶段。
2015年底,羌纳乡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147户509人,其中因“缺技术、缺资金”致贫人口占40%,贫困发生率高达18.2%。
2016年8月,江苏苏州市的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会员、《美丽公约》组织志愿者徐卫星来到西藏。净土高原,神奇西藏,洁白的哈达,纯真的笑容,让徐卫星萌生援藏扶贫、投资兴业的“种子”。一个偶然的机会,徐卫星结识了林芝盛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双方一拍即合,在林芝米林县巴林村建设现代化苹果产业基地,造福当地群众。
2017年春天,徐卫星来到巴林村,和当地群众一起种起了高原苹果。三年来,果园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和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研究团队为依托,创建了“宽行起垒+密植高纺+种草沃土+肥水一体+小型农机农艺组合”为一体的现代简约化高效技术,以实现水果色泽颜色好,果肉香脆甜。
采取“五级三方(院+县+乡+村+农户和龙头企业+合作社+专家团队)沉淀转化推广新模式,建立标准化示范园,创造了“一年长树、二年试花、三年稳产和四年丰产”的苹果种植新纪录,实现比传统种植模式省肥50%,节省土地55%,省劳动力65%,亩产是传统果园的3.5倍。
三年多的建设,果园累计投资7500万元,同时以务工、机械租赁、生产物资购买、技术培训等方式,带动羌纳乡群众增收致富,其中包括31户104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2018年9月,全乡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19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5437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12万元。
“截至目前,羌纳乡共有350户农牧民来基地务工就业,户均年收入从2017年的5000元,增加到现在的23000元。”徐卫星充满自信地说,未来三年,基地种植规模将达到年增长30%,种植面积将扩大到3000亩。扶持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将扩大到650户,户均年收入将增长至30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