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晨钟暮鼓:西安鼓楼,北京钟楼,古人修建的钟鼓楼都有哪些作用?

2020-07-19新闻17

原标题:晨钟暮鼓:西安鼓楼,北京钟楼,古人修建的钟鼓楼都有哪些作用?

“晨钟暮鼓”一词最早出自唐代诗人李咸用《山中》诗: “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

他因为为官仕途不如意,于是辞官退居山林,想必是在古寺中听到僧人朝钟暮鼓来通知时间,有感而发作下此诗,后世将“晨钟暮鼓”一词用来表示时间的推移瞬息万变。

然而晨钟暮鼓并非我们理解的字面意思,在早晨敲钟在晚上打鼓。它真正的意思是在早上先敲钟,然后再敲鼓,到了晚上则是反过来,先敲鼓然后再敲钟。

还衍生出了专有名词“晓鼓”和“昏鼓”,也就是在凌晨两点和晚上两点敲的鼓,都是用来报时的。

古代生活没有时刻钟表,只能靠“晨钟暮鼓”来通知时间管理一天作息,这是古人城市生活的一种标志。

作为古代城市生活必不可少的公共报时设施,钟鼓楼还能起到管理人民社会生活秩序的作用,因此自古以来古人就会修建钟鼓楼。

西安钟楼

西安钟楼是我国历史长河的钟鼓楼中最大,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并且它还成为中国现存鼓楼中最大的,始建于明代洪武十七年,原址在西街广济街,与鼓楼对峙。在过去,一个大钟挂在上层,用于警示和报时,因此得名“钟楼”。

这座历史悠久的钟鼓楼处在西安市中心,东、西、北、南大街的交汇处。建筑是由木头建造的,有两个深绿色的琉璃瓦,三个和四个屋檐,每个屋檐都有不同的重量,这座建筑被走廊环绕,可以俯瞰这座古城的全景。

西安钟楼是中国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钟楼。明朝时期,西安是中国西北部一个重要的军事和政治城镇,因此,西安钟楼在建筑规模、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上均居全国同类建筑之首。

钟楼搬迁的目的是为了让它保持在城市交通的地理中心,这说明了在古代守时的重要性。根据《钟楼碑》的文字记载,除了搬迁和重建基地的建设项目外,建筑的基本结构也是原装的,所以造价不多,工程速度也非常快。

即使是在现代,要完成这样一个巨大建筑的迁移也是不容易的,它不仅需要高超的建筑安装技术,更需要严谨精细的工程组织,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项骄傲的创造。

钟楼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在这里接待了了朱德、陈毅、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内外许多著名人士。

随着“千禧年”的到来,中国启动了三个主要城市作为主要的庆祝中心,主要场馆就是西安钟楼,齐白石画展、明清人物字画展、编钟表演、钟楼文物收藏展览等大型展览都曾在这成功举办,受到中外游客的广泛好评。

北京钟楼

钟楼在鼓楼北面并相隔有一百多米,它原是元代万宁寺的中心亭。它建于元朝九年,后来在战争中被摧毁,永乐十八年和鼓楼一起被重建为钟楼,但后来被毁。乾隆十年后,又用了两年重建完成,这一次,建筑是用砖石建造的,以防止火灾,它曾被北京防空司令部用作办公室。

北京钟鼓楼的地理位置特殊,位于北京最北端,是中国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一九九六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鼓楼和钟楼共同构成了北京钟鼓楼的主体,鼓楼原名叫“齐政楼”,以“金、木、水、火、地、日、月”为基础。后来被大火烧毁,现存的鼓楼在永乐十八年重建,鼓楼有三重檐,一座座小山,上面铺着绿色的瓷砖玻璃切边,是一座以木结构为基础的古建筑。

鼓楼分为两层,一楼南北两侧各有三扇门,东西两侧各有一扇门,在南北斜坡的通道里,石阶上升,向西倾斜,向东和向西倾斜,爬上两大殿后面的楼梯,石阶升上天空,无论是从下往下还是从上往下,都令人震撼。

北京钟楼的建筑设计特别,整个钟楼为砖石无梁拱结构,将建筑结构、共振、传声、防火完美结合。明永乐钟楼位于钟楼二楼,是北京钟鼓楼的瑰宝,它是明代世界上最早、最重的编钟,被称为古钟之王。

整个建筑为方形平面,双檐架于山顶,无梁式砌体建筑。屋顶是黑色琉璃瓦的绿色剪边,屋后两端有动物图腾,屋脊下的两个屋檐下有五只动物在领头奔跑,屋檐下的上层重五级斗拱,屋檐下的下层重单乔单昂五级斗拱。

建筑的四个立面主体是相同的,小心地打开一个拱门,对称地打开左右两边的窗户,内部结构采用复合拱,除主拱外,围护墙体内有环形道路,基座由白色大理石制成,四周环绕着白色大理石栏杆,塔下是一个被城垛环绕的砖砌平台,月台体四周为开启券门,内部为交叉券结构,开启券门东北角,有数级石阶供登车。

古代钟鼓楼的作用

钟鼓楼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从古代传承至今的传统建筑之一,一般包括钟楼和鼓楼两部分,在中国古代,它主要用来报时。

有两种钟鼓楼,一个建在宫殿里,另一个建在市中心,大多数是两层楼的建筑,宫廷的钟鼓楼开始于隋朝,结束于明代,除了报时外,它还被用作礼数的一种约束。

在人类社会,为了统一人们的行为,我们必须统一时间,所以我们需要建立一个计时系统,在中国古代,计时系统通常被称为“晨钟暮鼓”,因此,钟楼和鼓楼应运而生。

钟鼓楼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报告时间管理作息,例如,在唐朝,早钟和晚鼓被强制执行,大门被关闭,宵禁被强制执行,百姓已经习惯了。

宫殿的正门上有一个大钟,作为城市的时间中心,宫殿的官员在早上和晚上根据钟声和鼓声开门,管理宫门的官员在早上和晚上根据钟声和鼓声开门,后来,宋朝开放并改革了制度,但钟鼓制度仍在继续。

编钟制改为“晨钟暮鼓”最早是从唐朝开始,直到元朝,统治者在北京的宫殿北部建造了一座钟楼和一座鼓楼,在唐代的寺庙里,也有钟和鼓,在元、明时期发展成钟楼和鼓楼,它们彼此相对而建,专门用于佛教活动。

于是在县城的中央位置又建造了另一种钟鼓楼,使钟声和鼓声在城市的每个地方都能清晰地听到,开封“晨钟暮鼓”的设置模式应是汉魏“晨钟暮鼓”模式的延续,钟和鼓本身是古代用于娱乐的乐器,在汉代以后逐渐被用来报时或报警。

此外,封建王朝还将举行朝廷、庆典、礼乐等方面的限制。

在中国古代,城镇上一般来说都是有两层的公共建筑,三层以上的建筑体并不多见,古代的钟和鼓制作精美,声音洪亮,并不时流传下来。

据说,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开封的钟声在四十五公里外的玉石县都能听到,钟楼塔顶通常有一个大钟,钟楼里的时间通常是准确的,所以钟楼里的钟通常用来报时,人们可以通过塔上的时钟来查看他们的时间,他们可以通过塔上的大钟通报消息。

在古代,钟鼓楼除了有报时作用外,它还有许多其他用途,比如说危机预警。一九九一年辛亥革命期间,起义军与驻扎在钟楼的清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随着时代变迁、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钟楼的报警功能逐渐消失,因为可以用于预警的工具有很多,然而,从历史上看,钟楼预警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钟楼的地势比其他地方相对较高,它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所以它可以及早发现,并在敌人进攻时采取预防措施。

后来,一些被保存得很好的钟鼓楼,成为了一个观光游览的好地方。钟楼一般比较显眼,钟楼上的时钟略显时间的过去,提醒人们时间飞逝,提醒人们一定要珍惜时间,不要浪费时间。

总结

古代人民的智慧不容小觑,在科技程度不够发达,生产水平落后的时代,人民群众的劳动是第一生产力,朝耕夕作的日常作息规律下,君主不得不寻求一种通用的方式来管理社会秩序,钟鼓的声响作为通报用具最适合不过,为了使声音传播到城镇的每个角落,命人建造了高耸的钟鼓楼,并安排人员加以管理负责。

古代修建钟鼓楼不仅仅是为了日常农耕作息的报时作用,还能在外敌侵犯抑或是国家有消息情况时及时通知到每个人。

如今随着机械钟表、电子设备的发明创造,我们的生活进入智能时代,早已不需要钟鼓楼,不过在当时能建造设计出如此宏伟精妙的钟鼓楼,是先辈智慧的精髓,钟鼓楼的历史值得我们敬畏与尊重。

#元朝#钟楼#钟鼓楼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