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1400余天,35000多个小时,是张家川县刘堡镇窑儿村大换底色的时间跨度。4年间,从“灰头土脸”、荒芜不堪到花红柳绿、遍地生“金”,脱掉“灰白”外衣的窑儿村在脱贫攻坚战役中不但整村脱了贫、变了身,还于2019年入选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
近几年来,村上摸索出的“清真餐饮业+乌龙头种植”“双轨制”产业“窑儿模式”,成了村民发展致富的“两驾马车”。策马扬鞭双轮驱动,窑儿村在奔小康的路上跑出了“加速度”。9月25日,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前往该村实地采访。
窑儿村的山
山还是那个山,山又不是那个山。
坐在自家炕头、行走在村头巷尾,抬头低头间,映入窑儿村村民眼帘的,除了满目苍翠,就是群花争艳,层林竞染。
窑儿村地处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刘堡镇东梁山区,海拔1900米左右,距县城约8公里。2013年前,因通往村外的这8公里盘旋山路没有打通,村里与村外被阻隔成两个“世界”。待在家里就得忍受贫穷,外出谋生一无资金二无技术,村民在梦想与现实间艰难抉择。
窑儿村村支书马甲平说起当时村里的情景也是直摇头。
“上千亩土地撂荒、四处杂草丛生、村民房屋破败、村里荒芜不堪。”他用四句描述勾勒出四种景象。
因为贫穷根深、贫困面大,刘堡镇是当时县上的深度贫困镇,窑儿村是深度贫困村。
2014年起,村里一心盘算着要外出创出点名堂的青壮劳力大多外出务工,加之山坡地居多耕种难增产更难增效,村里搁荒地一年超过一年,野草疯了似的长,村里的底色慢慢成了灰白色。
“当时村貌看着恓惶的很,心里难免堵得慌。”作为村支书,马甲平对当时的一幕比普通村民感触更深。
地是农民人的命根子,无论到啥时都不能大面积荒芜了。马甲平当时既揪心又焦虑,为了找到适合村里发展的产业,他曾试种过胡萝卜、大葱、花椒、核桃等作物,发现都不适宜。最终,经过多番试种,2016年,他从乌龙头种植中捕捉到了无限商机,并于2017年在村里开始大面积种植,目前全村种植面积达到1300多亩,今年创收100多万元。
搁荒地变绿的同时,窑儿村又组织村民荒山造林200多亩,先后栽植行道树2万多株,且种植季节性花卉若干。
“目前全村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前,2019年12月31日,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公布,窑儿村榜上有名。”马甲平自豪地说。
窑儿村的人
窑儿村共有243户1126人,2013年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占了60户351人。
马占山是村里的贫困户,2013年以前,一家人6口人守着几亩坡地艰难度日。短短7年时间过后,他家不但脱了贫且在县城买了楼房,大儿子还在北京开了5家饭馆,二儿子也在河北开了一家,生意稳定。
“一家人脱贫致富全得益于精准扶贫好政策,儿子就是靠精准扶贫5万元贷款创的业。”马占山开心地说。
说起这几年家里发生的变化,他总感觉做梦一样。
马强是马占山的大儿子,自2016年开第一家饭馆至今,共吸纳了窑儿村和县城100多名务工人员在饭店打工,截至目前,从他饭馆学到手艺后自己开饭馆的就有16人,而这些人又以同样的方式招收更多的本村人出外打工。就这样,窑儿村在新疆、内蒙古、北京以及兰州等地开饭馆的人越来越多,全村清真餐饮业从业人员101人,经营餐馆119家,其中贫困户28户。
“一般技工月工资5000多元,熟练工在7000元以上,好一些的拉面师月薪过万。同时,贫困户还可以利用精准扶贫贷款入股饭馆,这样一来,贫困户既是打工者又是股东,而他们的贷款也变成了股金,可以享受分红,挣双份的钱。”马甲平说。
贫困户杨富生是名拉面师,在马强的饭馆务工至今,每月工资7000多元。刚到北京那会儿,他就像《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初到原西县城上学一样,内心深处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种滋味中,夹杂着些许从山圪崂里来到大都市的忐忑与惶恐,但更多的是惊喜与快乐。对于目前的生活,他已然十分满足。
据介绍,截至目前,窑儿村产业规模达到1000万元的有1户,在100万元以上的有10户,50万元以上的有15户,10-20万元的有20户,10万元以下的有74户。
窑儿村的人变了,从以前的衣着不整、愁眉不展,变成现在喜气洋洋、文明有礼了。马甲平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窑儿村的好“钱景”
看着村民的“钱袋子”靠务工渐渐鼓了起来,马甲平心里踏实了许多,但在窑儿村生活了大半辈子,他总觉得乡村的成长与发展,是全民建成小康社会的底色,只要乡村的“盘子”越擦越亮,致富之路就会越走越宽。
马甲平说,短短几年窑儿村发生的变化难以用言语来形容。他举例说,2011年,由于村里路不通,送即将临盆的儿媳妇去医院时,是用架子车拉到邻村,再用车送进县城的,路通后短短20分钟的路程,那时候硬是走了1个半小时。与此同时,村民当时吃的山泉水,每天24小时都有人泉眼边盯着接水,实在“抢”不上时,只能赶着驴骡去邻村拉水吃。
现如今,这些已真正成为过去。
2014年、2015年、2017年、2018年,村里4年修了4条路,并于2018年自来水全部入户,小巷道全部硬化。与此同时,还申请政府奖补资金建设900立方米果蔬保鲜库一座,彻底解决了乌龙头的保鲜和储藏问题。
“远处山坡上层层梯田里种的全是乌龙头,清真餐饮业+乌龙头种植,让窑儿村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马甲平高兴地说。
马甲平说,目前窑儿村形成了村党支部书记牵头负责、致富能人主动作为、贫困群众积极参与的带动形式,采取“合作社+家庭农场+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家庭农场,吸纳会员65人,带动43户贫困户增收。这个曾经土地撂荒严重、主导产业缺失的贫困村庄,如今依靠乌龙头种植产业和餐饮业,成功开辟出了一条特色致富道路,前景广阔。
2019年,窑儿村整村脱贫。山头绿了,家园美了,村民富了,日子红了。
文图丨掌上兰州·兰州晨报首席记者 王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