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文明在哪里 | 记者体验非遗宣纸技艺:轻似蝉翼 责任千斤

2020-09-27新闻23

“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

——郭沫若

从宣城市区向西南驱车50公里,就来到“中国宣纸之乡”泾县。烟雨笼润着泾川,山泉洗涤着草檀,眼前的宣纸博物馆陈列着宣纸的千年过往,远山上晾晒着的檀皮述说着这项古法技艺的今天。

文明在哪里 | 记者体验非遗宣纸技艺:轻似蝉翼 责任千斤

中国宣纸博物馆及远山上晾晒的檀皮。中国文明网 范曼瑜摄2016年9月5日,G20杭州峰会上,一幅在三丈三巨宣上创作的美术作品《西湖秋胜》格外引人注目,外方代表纷纷在作品前合影留念。可曾想?这样一幅巨型宣纸,需要44位捞纸师傅和6位晒纸师傅共同完成,任何一个环节稍有闪失,都会功亏一篑。因此,三丈三规格宣纸的成品率不到50%。每一副三丈三巨宣背后,都凝结着匠人炉火纯青的娴熟技艺和齐心协力的团结精神。

文明在哪里 | 记者体验非遗宣纸技艺:轻似蝉翼 责任千斤

三丈三巨宣制作现场,44名师傅正在共同完成“捞纸”流程。资料图

01 匠心不可移

周东红,“大国工匠”,敬业奉献“中国好人”,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捞纸工,工龄34年。走进捞纸车间,周师傅和同事二人正熟练地抬着纸帘在水槽中左右晃动,不过十几秒,一张湿润的宣纸便有了雏形。一口大水槽、一块竹网帘,两位捞纸工,看似简单的动作,却是宣纸制作工艺中最难的步骤。“要一边捞纸,一边用手去感受纸浆的浓度,纸浆浓度直接影响纸张的厚度和质量。”周东红说,一般情况下,刚开始学习捞纸的工人需要观摩6到8个月才能正式上岗,宣纸的好与坏、厚与薄、纹理和丝络就全在这一“捞”上。为了感受捞纸技艺有多“难”,记者撸起袖子,围起围裙,在周师傅指导下体验了一次“捞纸”技艺。

记者体验传统宣纸制作中的“捞纸”技艺。

体验过程中,记者注意到,每位捞纸师傅左侧都有一个盛满水的小水桶。“冬天的时候,这个水桶装的都是热水,就是为了让捞纸师傅每捞一张纸能够暖暖手,长时间把手泡在一池子冰冷的水里,冷了不怕,就怕冻麻了后失了精准。”周东红搓着手说。作别周师傅时,记者礼貌地与他握手,才意外发现,这双劳动者的大手上布满了泛黄的老茧。

文明在哪里 | 记者体验非遗宣纸技艺:轻似蝉翼 责任千斤

周东红手上的老茧。中国文明网 王楠摄“三十多年来,我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捞纸。我捞的每一刀纸误差都不超过一两,这就是我的手艺。”周东红说。都说传统宣纸讲究“水深火热”。这“水深”指的是在水中的“捞纸”技艺,而“火热”指的就是火墙上的“晒纸”技艺。毛胜利,“大国工匠”,敬业奉献“中国好人”,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晒纸工,工龄32年。走进晒纸车间,一股热气扑面而来,毛师傅拿起一摞码放整齐的宣纸,对准火墙上刚刚晒干的宣纸,从一角将其慢慢撕下。

文明在哪里 | 记者体验非遗宣纸技艺:轻似蝉翼 责任千斤

毛胜利向记者讲解“晒纸”技艺。中国文明网 王楠摄所谓火墙,是用草木灰和墨汁经过一个月凝结、打磨而成的一堵两米左右的高墙,加热后表面温度可达70至75摄氏度,“捞”出来的宣纸上墙晒制3至5分钟即可全干。初秋微凉,记者在火墙前采访了15分钟,衬衣后背已全部汗湿,很难想象毛师傅数十年如一日,每天在高温下工作7、8个小时,是如何坚持下来的。“现在早就习惯了,天热的时候,只能早点上班,早晨5点开始工作,这样中午最热的时候就能休息会儿。”“我们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来,真的有一种自豪感和荣誉感。技艺可以不断学习,人品却是立身之本。”毛胜利说,希望年轻的晒纸工们都能够勇于担当、坚持不懈,继续传承好这份传统文化。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我国自古“尚巧工”,《庄子》有云,“道也,进乎技矣”。可以说,工匠精神代表了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精神内涵,也是支撑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强大后盾,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新时代要更好地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让“匠心”暖人心,“匠人”成名人,在全社会形成尊崇工匠、学习工匠、争做工匠的时代新风。02 匠人不可替

传统宣纸生产过程全部采用手工操作,程序复杂、工序繁多。一般情况下,生产一张传统优质宣纸,从原料加工到成品出厂,需经撕皮、蒸煮、沤制、摊晒、捶捣、漂洗、制浆、捞纸、压榨、烘晒、剪纸等十八道工序和一百多道不同的操作流程,历时300多天,这项始于唐朝的传统技艺,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时代变迁,生产技艺不断改进、规模不断扩大,但手工造纸的传统却始终没有改变。早在上世纪80年代,泾县宣纸二厂为提高宣纸产量,节约劳动力成本,陆续投入1000余万元,引进圆网造纸机,尝试用机械化替代人工捞纸、晒纸等工艺。机械制纸影响了宣纸的润墨性,帘纹时有时无,其水墨效果和层次感都完全无法与手工纸相比拟。由于后期技改投资过大,企业负担过重而最终倒闭。

文明在哪里 | 记者体验非遗宣纸技艺:轻似蝉翼 责任千斤

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迎福接受记者采访。中国文明网 王楠摄

“手工技艺的核心是口传心授,不仅需要标准统一的质量意识和操作规范,更需要手工匠人手把手、心交心传递的悟性、耐心和创新创造。”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迎福介绍,近年来,周东红和毛胜利已经带出了许多徒弟,成为企业不同生产部门、不同年龄梯队的杰出代表,只有树匠心、育匠人,才会出精品。03 文脉不可断上下五千年,孕育了无数的灿烂文化,彰显出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博大气度。宣纸制作技艺蕴含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智慧,也承载着传承千年的文化坚守。2006年,宣纸制作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宣纸制作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文明在哪里 | 记者体验非遗宣纸技艺:轻似蝉翼 责任千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证书。资料图宣纸发源于泾县、发展于泾县,如今又繁荣于泾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杨培靖介绍,“除了这里有得天独厚的水源、光照、植被等自然条件,泾县人崇文尚教的家风家教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为宣纸技艺的继承和弘扬提供了土壤、创造了条件。”一座城市的魅力,取决于城市文化底蕴的厚度;一座城市的气质,得益于城市文化内涵的丰度。“宣纸是宣城人引以为傲的城市名片,也是我们必须保护和继承的中华文脉。”安徽省宣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梁能文说,一张宣纸轻似蝉翼,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却重如千斤。

#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