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罗单车创立于2016年9月,是由杨磊联合李开逐等人联合创立的,作为连续创业者的杨磊曾在创办哈罗单车前有过多次创业经历,最为耀眼的是创办过“爱代驾”、“车钥匙”。2018年12月,哈罗单车接受了阿里和春华资本几十亿的战略入股。
一直以来,共享单车给人的印象是收费低、烧钱快,似乎一直在撒钱烧补贴争夺市场客户。事实也是这样,目前就单量来计算,哈罗单车排名第一,青桔单车排名第二,摩拜单车排名第三。
共享单车的资本游戏
1.摩拜
摩拜单车创立于2016年4月,早于哈罗单车半年,后来在2019年初,摩拜单车正式宣布作价27亿美元被美团收购,成为美团下设的一个事业部,员工也曾之前的1万多人裁员到两三千人。其实在被收购前,摩拜的日子并不好过,2017年年底,没有年会的摩拜就已经出现了工资拖欠、年终奖低于预期的情况,很多员工纷纷离职,摩拜与美团联姻也是无奈之举,或者破产清算退出单车行业,或者并入美团继续“假嗨”。
背后有了美团这个“大财团”后,摩拜单车依然可以大量烧钱拼市场、争客户,但是实际上美团收购摩拜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摩拜挣脱“泥潭”,而是为了做高自己的估值,以此实现上市的目的。最终美团如愿以偿,在收购膜拜后顺利上市。而创立之初也奔着上市去的摩拜在上市路上越偏越远,2018年亏损55亿的摩拜在美团的存在感越来越差。
2.青桔
青桔单车隶属于滴滴,2018年最早在成都上线。其实在此之前,滴滴就曾以数千万美元入股过ofo,也曾派去3名高管“督战”,但是2017年滴滴与ofo的矛盾公开化,滴滴与ofo的合作走向死局。后来摩拜和ofo弃前嫌、合并,看不到希望的滴滴才转头接管小蓝车,再推出青桔品牌。
滴滴创办青桔的用意是很明显的,目的就是在衔接主业网约车的同时对美团单车(摩拜)和哈罗单车的进击进行战略防御,可以说具有自己的利益诉求。
小结:共享单车行业已经没有“下半场”,三大巨头各自背靠阿里、滴滴、美团还能有钱可烧,但是这门曾备受资本青睐的单车租赁生意,已成为其背后所依赖的集团之间的竞争游戏。各方各有自己的考虑,比如青桔单车被滴滴用作是对美团、阿里的战略防御;美团收购摩拜是为了增加其估值,实现上市;哈罗单车被阿里入股后其触角开始伸向网约车业务,补充了阿里没有网约车业务的空白,后期的阿里可以在网约车领域分一杯羹。话回正题,哈罗单车涨价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背靠阿里的哈罗单车涨价并不是草率的,绝对不是“一拍脑门”就决定了的事情,肯定是有自己对于共享单车行业未来发展的深度解读的。
首先,背靠阿里这棵大树的哈罗单车大大降低了推广成本。凭借着阿里巨大的流量接入,通过信用分就可以免押金骑行,对比之前暴雷的多个“押金退还困难”的单车品牌来说,哈罗更能获得客户的信任,这也就是为什么哈罗单车可以日接2400万单,实现弯道超车的最主要原因。
再者,哈罗单车意在对共享单车行业的盈利点进行重新定位。之前混乱的单车行业凭借着资本的追逐大肆烧钱补贴用户,或者资本想通过单车获得流量,或者想推动单车上市以此获得巨额回报,但是目前的单车行业中能预见的上市企业几乎没有,资本对于单车的喜爱也降到冰点。既然上市之路走不通,那就需要找到其他的赢利点,毕竟企业的目的都是为了盈利,为了实现盈利,提高客单价是最直接的选择。
第三,哈罗单车涨价是为了实现良性发展。单车行业的门槛并不高,只要有资本的支持就可以一直烧下去,但是这也从侧面说明单车行业的运营成本并不低,比如追求“科技解决问题”的哈罗单车接入了北斗定位系统、购置全面的保险服务,再加上平时的运营费用、车辆损耗维修费用、推广费用、人工成本,这样算下来单车实际的运营成本是极大的,一旦资金链断裂就面临倒闭的风险,比如上线一年的小鸣单车就因资本续不上而资金链断裂,被迫退出市场。所以哈罗单车吸取了这一教训,明白企业要想良性发展就必须有资金的资金池,在资本续不上的时候才能继续运营下去。
结语
一直靠资本续命找不到盈利点的单车行业是时候改变运营方式了,哈罗单车提高单价的改变正是为了对共享单车行业进行重新定位,改变靠资本烧钱维系企业发展的现状。
当然了,客单价提高无疑会损害客户的部分利益,但是目前整体的公共出行已经十分发达,大家可以在单车出行、地跌出行、公交车出行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由选择和成本考量。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