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皖南深山发现千年古道:徽州人从这里走出,成为中国三大商派之一

2020-07-19新闻10

徽商是中国三大商派之一。别看皖南山多、水多,交通不便,但早在宋代时候,徽商就已经开始活跃,到明代后期、清代初期,徽商更是进入了全盛时期。《晋书》载,徽州人好“离别”,常出外经商。如今蜿蜒在皖南深山中的一条古道,便是当年徽商辉煌历史的一种见证。

皖南山区之旅,石台是一个让我印象非常颇深的旅游胜地,有“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之盛誉。石台的山林风光不仅原始、而且无限。坐落在石台、祁门、东至三县交界处的仙寓山上,至今保留着不少当年徽商外出经商的古道,其中榉根关古徽道十分有名,古称“徽饶通衢”。

徽州处“吴头楚尾”,属边缘地带,山高林密,地形多变,开发较晚。后来因为几次移民潮,北方迁移至皖南徽州大量人口,导致人口众多,山多地少,为了活下去,出外经商成为了一条出路。

榉根关古徽道是徽州通往江西饶州的一条省际大道,就跟现代的“国道”一样。自唐以来,徽道一直是中国南方商旅往来、文武张弛的咽喉要地。

这条古徽道是唐宋以来,一直比较繁华的商贸大道。徽商将其主营的木材、布匹、茶叶、文房四宝等贩往南方的安庆、九江、汉口等地,再将沿江一带的水产品、轻工品等运往徽州山区。既带出了本土文化,又引进了外地特色,令徽州文化与历史更为深厚、饱满。

据说,300年前的“雾里青”也是沿着这条古徽道辗转江西、广东内河流域抵达广州,最后登上“哥德堡号”商船,运往瑞典,成为欧洲贵族享用的珍品。从此,徽商雄踞中国商界数百年,形成“无徽不成商”之说。

明清时期,徽商名气甚大。徽州人以古徽道为平台,以茶叶、文房四宝等广交天下。这条保留完整的古徽道,至今可见当年歇息、落脚的古亭。这些都是供路人遮风、避雨、小憩、歇宿的地方,如古稀亭、玉泉亭等。

古道遗址上还有一口神奇的古井,古井中的水长流不断,始终清澈见底,曾是过去路人小憩、歇宿时所所饮用之水。此水纯净、甘甜。沿着这条古道,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

鼎盛时期徽商曾经占有全国总资产的4/7,亦儒亦商,辛勤力耕,赢得了“徽骆驼”的美称。随着徽商的发迹和经营,逐渐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内核,涵盖哲、经、史、军、医、艺诸多领域的“徽文化”体系。徽学与藏学、敦煌齐名,成为我国著名的三大地方学。

这条始建于唐朝的古徽道,是迄今遗存最完整的路段,全长7.5公里,共有台阶1.8万步。但这条古道,不仅是一条商道,也是军事、生态之道。

古道沿线和坐落的仙寓山保存有大量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包括有古长城、古墓葬、古亭、石碑、石刻、石雕、古井、古战场、寺、庵等古遗址。是石台仙寓山之旅,不可错过的人文古迹之一。

榉根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古徽道中的咽喉所在,因此这里也成了古时兵家必争之地。据《江南通志》、《池州府志》记载:“咸丰间,曾文正公(即曾国藩)相度形势,建置石堑于此,以御粤匪”。全长14公里,用石块砌成。石长城中的关隘,史称“榉根关”,此关隘高3.5米,全用青石板砌成。

这段“古长城”依旧保留完好,墙上青苔、野草杂生,既展现了历史的沧桑感,也留下了未经后人修饰的真实感。我每次来到这里,总觉得这里是仙寓山“秘境”。在这清幽、寂静的环境中,历史的长河一直缓缓流淌,过了千百年,依然有迹可循。

据说,古徽道上还有一块民国丙寅年孟冬月谷丘时碑,文曰“普祭孤魂之墓”。这是为了悼念战争年代死去的亡灵,也普祭行走在古徽道上因病死去的过路人,这反映了当地人的心地善良、仁慈宽厚。

古道沿途还保留着许多佛教文化遗址。明代以前,这里就有仙寓庵、密岩庵、天上庵、红亭寺、毛亭寺等多座古刹。在佛教五大教派中,这里就集中了曹洞正宗、漕洞宗等佛教四宗。

因为这条古道,徽州历史愈发深厚,徽州文化输出也愈发强大。自明清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历史事件都在这里留下深刻印记。金戈铁马、民族争等也都在这这里有所反映。 它不仅是一条兴盛徽商的繁荣之路,也是文明进程的一种历史记载。

#考古盗墓#徽州#古道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