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互联网行业与腾讯一时瑜亮的巨头,阿里巴巴多年来对游戏的态度一直很暧昧。
2008年,马云曾在一次公开论坛上表态“饿死也不做游戏”,后来在2010年他又说过“游戏不能改变中国”“游戏我们一分钱也不投,人家投,我们鼓掌,但我们不做,这是我们的一个原则”。
但是就在马云正式从阿里巴巴集团退休一年后,阿里终归还是迈出了自己在游戏行业相当重要的一步——9月18日,有媒体报道阿里巴巴旗下游戏业务脱离阿里大文娱,升级为独立事业群。
其实,阿里“打脸”做游戏,并不是从最近才开始的。早在2014年,阿里就利用自身的流量优势,做了手游分发平台。然而,六七年下来,阿里游戏业务一直不见起色,在阿里大文娱版块中,一直是比较边缘化的角色。
但是在2020年,阿里灵犀互娱凭借两款爆款《三国志幻想大陆》《三国志战略版》一跃成为国内收入前5的游戏厂商。游戏业务也因此从阿里大文娱旗下附属部门,一跃成为和大文娱平级的独立事业群。
为什么阿里对游戏业务会有如此前倨后恭的态度?阿里游戏当前的上升劲头还能持续多久?
先抑后扬,终还是后来居上
大家都知道,阿里和腾讯是当今中国互联网行业最大的两家巨头集团。但是从主营业务上来看,两家的区别非常明显。腾讯主打社交、游戏和泛娱乐,阿里主攻电商。
也就是说,游戏一直都是腾讯的基本盘,而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则一直对游戏业务不屑一顾。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了自己对游戏行业的不理解,并表态阿里“饿死也不做游戏”。甚至将“不做游戏”当成阿里巴巴集团的“一个原则”。
不过,这个原则很快就被打破了。2014年,阿里数字娱乐事业群推出手游分发平台,并推出了当时业界最低的30%抽成策略(其中10%捐给公益教育基金)。但是,在游戏行业,阿里空有电商领域的数亿用户流量,却没有运营游戏产品的经验,再加上传统分发平台逐渐没落,阿里游戏的第一次试水成绩并不理想。
随后,阿里游戏调整了战略方向,经过一系列并购与调整,开始进军更硬核的游戏代理、发行和研发领域。不过,由于管理层对游戏的态度一直不明朗,没有足够的战略决心,再加上阿里游戏内部“本土派”和并购进来的“外来派”互相争斗,导致游戏业务一直没有拿出亮眼的成绩,在整个阿里大文娱内部,基本属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状态。
直到今年,《三国志战略版》和《三国志幻想大陆》这两款IP改编手游的成功,让阿里游戏看到了曙光。正是因为有了这两款游戏的成功,阿里游戏业务才得以从大文娱事业群脱离,升级为一个单独的大事业群。这也说明了,在“后马云时代”,阿里甩掉包袱大力发展游戏业务的决心。
前倨后恭,叹一声资本为王
其实,每次讨论阿里的游戏业务,免不了把马云“饿死不做游戏”的Flag拉出来“鞭尸”一番。其实,在商业界,这种食言而肥的事情并不在少数。只不过马云作为国内数一数二的商界大佬,喜欢对外发言,说得多了,总会有那么一两次讲话不严谨,被媒体抓住小辫子也很正常。
当年“红衣大炮”周鸿祎曾说过“不会涉足杀毒领域”,刘强东说过“京东5年内不卖书”,雷军也说过“不做中低端机”。
但后来发生的故事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周鸿祎说完这句话不久,就立马推出了免费杀毒软件,将当时市场上的一众收费软件杀得丢盔卸甲;刘强东说完这句话的同一年,京东书城正式上线;雷军说完这句话的3个月后,售价799元的红米手机正式问世……
这些商界大佬食言而肥,有着五花八门的原因。有的是因为故意说反话,等新闻反转的时候制造营销话题;有的是为了放烟雾弹,迷惑竞争对手;还有的纯粹是因为时移世易,外界环境变了,企业战略也要跟着变,曾经的Flag自然也就可以不当回事了。
阿里在游戏行业的“反复横跳”,科技君认为应该属于第三种情况。马云第一次对外说“不做游戏”是在2008年,当时中国游戏市场只有183.6亿元人民币,用户规模不到5000万人。然而在去年,中国游戏行业产值已经达到了2308.8亿元,用户规模6.4亿。
据Sensor Tower数据显示,爆款游戏《三国志 · 战略版》截至2020年8月,月流水达到6亿元左右,是国内流水第三高的游戏。而且,仅这一款游戏的收入,就已经占到了阿里大文娱版块总收入的1/4。这对于近几年来亏损不止的阿里大文娱来说,是一个非常亮眼的成绩了。
阿里游戏的崛起,意味着腾讯、网易两强争霸的游戏行业格局将会迎来巨变。资本雄厚的阿里游戏,会成为那个颠覆者吗?答案已经在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