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刺身吃着好过瘾?小心副溶来找你!
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的这个“菌”,不少人可能有点眼熟—— 副溶血性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主要存在于近岸海水、海底沉积物和鱼、贝类等海产品中。前不久, 因捡食海里泡过的榴莲,毒翻523人,冲上新闻“头条”,其真凶就是它↓↓↓
副溶血性弧菌是什么?
名词解释来了!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嗜盐性细菌,是日本及我国沿海地区发生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也是美国海产品消费引起人类胃肠炎的首要原因。
副溶血性弧菌天然存在于海水、沿海环境、海底沉积物和鱼贝类等海产品中。它生命力顽强, 在抹布和砧板上能生存一个月以上。 主要污染的食品是海产品,包括各种海洋鱼类、虾、蟹、贝类等。
我国不少地区还发现淡水鱼携带副溶血性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的危害
任何人都可能食入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物,但患病人群主要是青壮年。 主要的病因食品是未经烧熟煮透的海产品或其他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即食食品。
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平均潜伏期为15小时,最短1小时,最长4天。 典型的感染疾病是急性胃肠炎,表现为呕吐、头痛、腹泻和低热等症状。
剧烈腹痛、脐部阵发性绞痛为主要特点,腹泻多呈水样便,病程常为2-3天,恢复较快。尽管副溶血弧菌感染引起的胃肠炎通常是自限性的,但 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可能因抢救不及时而导致死亡。
副溶血性弧菌的劣迹
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常见于沿海地区,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消费者饮食习惯的改变,我国内陆喜欢生食海鲜的人群日益增多,副溶血性弧菌引发的食源性疾病也较常见。
发病高峰期是夏秋季,主要集中在7~9月。近年来,它已跃居我国食源性疾病微生物致病因子的榜首之位。
说起其劣迹,最近的一次,就是开篇提到的,2020年8月底,广西省临近海域一艘装满榴莲的货船发生侧翻,当地村民食用了从海里打捞上来的榴莲后,出现群体性腹痛、腹泻、呕吐等疑似食物中毒症状,后查明中毒原因是海水中泡过的榴莲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所致。
再往前,就是2012年7月,我国某热门沿海旅游景区发生一起以呕吐、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病26人,为同一旅行团团员。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分子溯源确认,未经烧熟煮透的花蟹是此事件的病因食品,而此花蟹正是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
我国的管理?
咋预防?
首先,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我们应当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 “食品安全五要点”:
保持清洁,生熟分开,做熟,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
再叮嘱一下,由于 副溶血性弧菌的生命力顽强, 避免其感染的关键措施是不生吃海产品,同时还要防止副溶血性弧菌交叉污染其它食品。日常生活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动物性食品,应煮熟煮透再吃。
2、隔餐的剩菜食前应充分加热
3、防止生熟食物操作时交叉污染。
4、梭子蟹、蟛蜞、海蜇等水产品宜用饱和盐不浸渍保藏 (并可加醋调味杀菌),食前用冷开水反复冲洗。
5、 处理过生的海产品的菜板、厨具,及时清洗消毒;
6、对于来路不明的食物一定要谨慎处理,做到不食用、不赠送、不销售,切勿贪小便宜吃大亏!
眼下正值开海季,各种海鲜肥美的季节, 享受海鲜盛宴的同时,一定要警惕副溶血性弧菌!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
编辑:冉嫣然 责任编辑:王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