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何家村出土一对金碗,为何它们是国宝,在《唐摭言》中可找到答案

2020-09-27新闻17

何家村出土了一对纹饰繁纷瑰丽的莲瓣纹金碗。莲瓣纹金碗虽然贵重,但“碗”在唐代金银器中的数量很大,形制变化也很多,为何它们如今成了国宝?其实在《唐摭言》中可以找到答案。您可知道答案是什么?小编这就来为您揭秘:

何家村出土一对金碗,为何它们是国宝,在《唐摭言》中可找到答案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1970年10月5日,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的一个基建工地正在施工。其中一位工人,却无意中挖出一个高65厘米的陶瓮,其他人见状赶紧围了过来,对陶翁里的东西好奇不已。没想到陶翁刚破了个口,人们便见眼前一亮——里面竟然装有大量金银器。随后,又有人在第一个陶瓮出土不远处,发现一个差不多形态的陶翁,打开一看——里面竟然装有更多金银器和玉器。消息很快传开,随后考古学家赶到。

何家村出土一对金碗,为何它们是国宝,在《唐摭言》中可找到答案

最终这次出土的文物,被称为何家村唐代窖藏。共出土文物1000多件,包括金银器皿271件、银铤8件、银饼22件、银板60件,金、银、铜钱币466枚,玛瑙器3件,琉璃器1件,水晶器1件,玉带10幅,玉臂环1对,金饰品13件,另有金箔、玉材、宝石……眼花缭乱,令人咋舌。

如此丰富的宝藏中,却有一对鸳鸯莲瓣纹金碗,直接被奉为“国宝”,震惊了考古界。唐代最不缺的文物就是“碗”,为何它们成了国宝?首先看唐鸳鸯莲瓣纹金碗的外貌,一件高5.5厘米,口径13.7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2克;一件高5.6厘米,口径13.5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1克。作为“碗”来说,它们的金质用料非常足,富丽堂皇到了极致。

何家村出土一对金碗,为何它们是国宝,在《唐摭言》中可找到答案

再看莲瓣纹金碗碗壁,竟然被捶作出上下两层向外凸鼓的莲花瓣纹。仔细看那花瓣,不仅每层十片,上下轮廓相合,而且每一个莲瓣,都錾刻有装饰图案——上层主题是动物纹,下层是单一的忍冬花装饰图案。其形态肥硕丰满,庄重大方,再仔细看去,工艺精湛考究,每一处都气度非凡,简直是大唐盛世的一个缩影。

不仅如此,再去看金碗外底,竟然还有一只回首展翅、飞翔于花丛之中的鸳鸯。考察唐代历史可以知道,“鸳鸯纹饰”非常受唐代人民欢迎,他们将鸳鸯纹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仅是众人熟知的新婚夫妇的衣服、被褥,寄寓白头偕老,永结同心。而且还将鸳鸯纹与莲花纹放置在一起,因为唐代人民认为,鸳鸯寓意“成双成对”,莲花象征着鸳鸯所处的水边环境,故此,同心莲与鸳鸯的不弃不离,更加突出夫妻好和、永结同心和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

何家村出土一对金碗,为何它们是国宝,在《唐摭言》中可找到答案

寓意美好又纯粹。千百年来,人们的环境、生活方式有了许多不同,但对于真心的向往却永恒,如此看来,莲瓣纹金碗的存在更加有意义。

最令人惊奇的是金碗的做工。经过许多手艺人的勘测,莲瓣纹金碗所采用的装饰手法,称为“适合纹样构图”,什么意思?也就是说它把装饰的器物划分成许多小区间,然后给这些小区间填以适合纹样。小区间里的纹饰,全部是用手工一点点地錾刻出来的,耗费大量心血,需要整整四年才能完成。现代手艺人已经没办法制作它了,因为手艺早已失传。

何家村出土一对金碗,为何它们是国宝,在《唐摭言》中可找到答案

工匠最后在装饰唐鸳鸯莲瓣纹金碗的圈足时,将一圈圈非常细密的小金珠排列在一起,此种手法更加惊讶——炸珠。“炸珠”又是什么手法?简单来说,现代的物理学可以解释它,当金液和水融合在一起时,因为它们的温度差不同,所以会发生迸溅。

唐代工匠为了得到金珠,便把黄金溶液滴入温水中,随后,炸出细小的金珠,然后从中选择质地比较均匀地,“焊接”在器物表面。

现代人可以理解“炸珠”的手法,毕竟大家都有简单的物理、化学知识。但遥远的唐代,人们可不懂这些,工人却还能用古老的技法,却将涵盖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电镀工艺、抛光工艺等一系列复杂工艺的技术,并完美地展现出来,简直是神话般的手艺。

何家村出土一对金碗,为何它们是国宝,在《唐摭言》中可找到答案

当然了,如此精致的金碗最后的用处更是不凡,因为它是皇室专用。根据《唐摭言》记载,唐文宗在赏赐大臣美酒时“命赐酒二盘,每盘贮十金碗,每碗各容一升许,宣令并碗赐之”。直接证明了金碗的用途,它可是唐朝皇帝的专用,大臣想要莲瓣纹金碗,必须得到皇上的御赐。

莲瓣纹金碗是唐文宗赏赐给大臣们的“御赐”之物,是唐朝碗类金器,最杰出的代表。

何家村出土一对金碗,为何它们是国宝,在《唐摭言》中可找到答案

明白了莲瓣纹金碗的制作工艺和来源,再看它富丽堂皇的外表,自然就会承认它国宝的地位。不得不说,它们被称为“开在大唐的金莲”,可以称作是最顶级的金碗配最顶级的王朝。这对金碗是国宝,绝对是实至名归。

#考古盗墓#红楼梦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