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每一台动力澎湃的逸动PLUS锐程CC蓝鲸版,都有颗省油的心

2020-09-27新闻16

曾几何时,汽车的动力强劲和经济省油之间存在着一条无形的界限,消费者往往只能在两者之间二选一。个中缘由很简单,受限于彼时传统内燃机的技术水平,追求性能就很难顾及到油耗表现,想要经济就意味着要放弃一部分性能表现。

在以往的10万-15万元家轿市场,消费者往往很轻易就能妥协——油耗和实用性才是最主要需求,卡罗拉、轩逸、朗逸等车型的经久不衰便验证了这一点。然而当下的主流年轻消费群体往往很“贪心”,他们既追求更给力的动力表现,又非常务实,且对油费斤斤计较。

秉承着全都要的原则,长安动力国际研发团队历时4年,打造出蓝鲸NE1.5T高压直喷发动机,无论是技术含量还是输出数据,都展现出相当强悍的实力。如今蓝鲸动力系统已经陆续搭载在长安旗下量产车型上,此前《钟叔驾道》试驾的逸动PLUS便搭载了这套动力系统,确实在动力输出方面带来不少惊喜。

每一台动力澎湃的逸动PLUS/锐程CC蓝鲸版,都有颗省油的心

一场节油赛,打破你的认知

与传统的试驾活动不同,长安汽车近日举办的蓝鲸动力节油先锋赛是以一场比较严格的形式,更深入直观地验证逸动PLUS/锐程CC蓝鲸版两款车的油耗表现,在冷冰冰的参数之外,带给消费者更多真实。

节油赛的规则并不复杂,每车搭载两人,从加油站统一加满油,油箱盖贴封条、里程表清零之后出发,驾驶车辆抵达目的地加油站,以油枪实际加油量结合里程表显示行驶里程数,计算出实际油耗,整个过程都有工作人员进行监督。

每一台动力澎湃的逸动PLUS/锐程CC蓝鲸版,都有颗省油的心

每一台动力澎湃的逸动PLUS/锐程CC蓝鲸版,都有颗省油的心

无论上午还是下午的试驾路线,基本都覆盖了市区路段、郊区路段以及高速路段,尽可能地贴近车主日常用车实况。而为了寻求最真实的油耗表现,《钟叔驾道》记者在整个试驾过程中正常使用空调,驾驶习惯也与日常开车保持一致。

每一台动力澎湃的逸动PLUS/锐程CC蓝鲸版,都有颗省油的心

动力强劲的车就一定不省油吗?还真不是。从笔者的节油赛成绩来看,两款车的油耗表现出乎意料地低。其中逸动PLUS作为首款搭载蓝鲸NE平台1.4T车型之一,这款1.4T发动机拥有40%的热效率,油耗表现自然不会差,根据最终计算结果百公里综合油耗仅为4.2L。

锐程CC蓝鲸版则是搭载蓝鲸NE平台的1.5T发动机,虽然发动机排量仅差0.1L,但输出数据相比蓝鲸1.4T发动机有了16kW和40N.m的提升,更加强调动力输出。而在同车媒体相对暴力的激烈驾驶下,这台中型轿车依然取得了不错的油耗成绩,计算百公里综合油耗为5.8L,几乎与一台混动车型油耗相差无几了。

先进技术加持,鱼与熊掌皆可得兼

事实上,逸动PLUS与锐程CC蓝鲸版这对“蓝鲸双骄”能够取得这样优秀的油耗成绩,可以说在惊喜之外,也在意料之中。

两款车动力都出自蓝鲸NE平台,这也是中国品牌首创的模块化技术平台,由长安本部、长安英国中心联合研发,研发人员包含曾在捷豹、路虎、宝马等豪华品牌供职的团队成员,并且采用博世、博格华纳、舍弗勒、法雷奥、壳牌等国际优质供应商。

每一台动力澎湃的逸动PLUS/锐程CC蓝鲸版,都有颗省油的心

而在技术层面,整合应用包括35MPa高压直喷系统、智能凸轮调相系统、AGILE高效超净燃烧系统、双出口集成排气歧管技术等14项先进技术,实现动力提升、油耗降低、NVH降噪技术的黄金匹配。

此外,蓝鲸NE平台还拥有先进智能的制造工艺及质量检测,拥有全球一流水准的智能化生产线,可追溯的设计过程、32个国际一流的设备制造商、428个监测点,高度自动化、透明化的制造过程以及全方位的质量控制及监测。

值得一提的是,模块化平台带来的好处,还包括两款发动机零部件通用率达到了98%,蓝鲸NE平台下的发动机排量可以在1.0-1.8L之间拓展,并且兼容48V、PHEV和乙醇燃料等技术。

每一台动力澎湃的逸动PLUS/锐程CC蓝鲸版,都有颗省油的心

在诸多先进技术和工艺加持下,逸动PLUS与锐程CC蓝鲸版确实做到了鱼与熊掌得兼。在实际驾驶中,低速开起来相当轻快,狠点儿劲儿开加速超车也能做到随踩随有,在同级自主品牌中属于比较突出的水平,即便是与合资小排量涡轮增压车型相比也毫不逊色。

钟述

以目前的主流造车水平来说,逸动PLUS与锐程CC蓝鲸版的动力和油耗表现已经做到了相当突出的一个水准,甚至相比同价位的一些合资车型表现还要更好。

而从实际市场表现来看,数据显示长安逸动8月销量17776辆,连续6个月销量破万,逸动PLUS累计销量近8万台,锐程CC蓝鲸版同样收获了不错的关注度。

从这一点来说,“蓝鲸双骄”无疑是成功的,它再一次验证了只要产品好,就能收获市场认可,因为不少人已经用手上的钞票为它付诸行动。

#5-10万#紧凑型车#宝马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