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32岁成“全省十佳庭审”,这个说着广安话的湖南“三毛”凭什么?
“很多人觉得法官都是高高坐在威严的审判庭上,其实我们更多的是奔走在街道社区、田园街头。群众只看到我们审判案件时的严肃果决,却没看到我们被狗追、差点被咬的仓皇狼狈。”
9月24日,在四川法院荣誉授予日—2020年广安法院荣誉授予仪式上,荣获“全省十佳庭审”的华蓥市法院行政审判庭庭长、综合审判庭庭长 贺毳(音cui)站在发言席上,谦逊却又自信地发表着自己的演讲。讲到诙谐的地方,台下还发出阵阵大笑。
3个月不到
学到一口流利的广安话
今年32岁的贺毳个子不高,圆圆的娃娃脸,笑起来时还有几道小细纹爬上眼角,她说着一口流利的广安话,其实是湖南人。
2010年,贺毳从西南政法大学毕业,通过相关考试后,进入华蓥市人民法院,并由此开始了她十年的审判工作。
刚进单位那年,她从基础的书记员做起,当时由于技术限制,法院的信息化水平还不够,庭审记录全靠手写,而她一个外省人,常常听不懂当地人的话。简单的书记员工作,对她而言却成了很大的挑战,做群众工作效果也大打折扣。“这时,我就下定决心要学好本地语言。”贺毳说。
就在全国人民都在学习普通话时,本来说着标准普通话的贺毳却在学习广安话,只为能顺利开展工作。她开始大胆地用广安话和同事交流,买菜购物时也不例外,并揣摩当地人的用语习惯,熟悉本地风土人情。刚开始说着蹩脚广安话,显得“不伦不类”的,还经常误解一些话,由此也闹出过不少笑话,比如乘坐组合车到达后把车费“十块”听成“四块”,以至下车后被司机追了两条街讨回车费。得知缘由后,她哭笑不得。
尽管学习过程不容易,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因为她认为沟通是开展任何工作,特别是基层工作必备技能。3个月不到,她已经能够熟练地掌握广安话了。
“最初有的同事也很不解,说我好好地普通话不说,‘鬼迷日眼’搞啥名堂”贺毳笑着说,她现在已经将这些广安方言说得像当地人一样熟练了。
送传票被人隔门大骂
她没灰心
贺毳刚到单位时,尽管做的是基础的书记员工作,但工作强度已经很大。当时技术有限,庭审记录全靠手写,有时候还要配合三个法官,高强度的工作让她曾想离开广安回湖南老家。但因着对司法工作的热爱,以及热心亲切的同事,她终于坚持了下来。
现在她已经是审判庭庭长,工作更繁忙,一天最多要审三起案件。有一次,在审判一起建筑施工领域案件时,由于双方都不配合鉴定,案件陷入停滞,贺毳和书记员只能自己动手梳理。当时的案件资料堆起来几乎占了半间办公室,她和书记员忙了一个星期,甚至连睡觉都在办公室,才将案件审理完成。
“我们也经常受委屈,比如送传票的时候,当事人直接不开门,隔着门就骂我们,特别难听,有的还放狗出来咬我们。”谈到工作不被理解时,贺毳有些哽咽。尽管心里难受,但她仍将工作排在一位,会站在对方角度思考,尽力耐心劝说。
暖心的“三毛同志”
由于“毳”这个字很少见,再加上贺毳为人谦和,所以与“贺庭长”相比,同事们更愿意亲切地叫她“三毛同志”。
她经常会和同事下乡普法。乡亲们听不懂那些复杂的法律知识,贺毳就说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比如与老人赡养、婚姻等相关的,用最通俗的话让乡亲们都能听得懂。
偶逢节假日,带孩子到乡下的爷爷奶奶家时,经常会遇到乡亲们咨询法律问题,贺毳就会耐心解答,为他们提供法律意见,也会帮助调解一些邻里纠纷,乡亲们不认识“毳”这个字,就直接亲切地叫她“三毛同志”。
刚任法官不久,她曾承办一个合伙纠纷案件。案结事了,她和书记员一路陪同双方当事人办完所有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半年后在一起相邻权纠纷中,自愿充当民间调解员的正是那起合伙纠纷案中的原告方,他主动帮助法院联系双方家人,出面解决争端。事情结束后,贺毳向他道谢时,他却说:“我记得你,也认你这个法官。”简单的一句话,却让贺毳感触极大,工作得到认可,让她觉得自己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无论何种性质的工作,真心都会被对方感受到。有些老百姓可能一辈子只打一次官司,他对我个人的失望,可能会导致其对地方法治感到失望。”贺毳说,为了保证审判的公平公正,无论案件难易,她都会亲力亲为,不辜负老百姓的信任。
为“三毛同志”点赞
来源 |川观新闻
编辑|彭娟
提醒|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 |川观新闻
编辑|彭娟
提醒|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