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安徽马鞍山,宝武马钢优质合金棒材车间里,特钢优棒加热炉带来的热浪驱散了初秋的凉意。整个车间没有一名操作工人,完全实现了无人化操作。车间内,优质棒材生产线正在紧张生产。
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安徽马鞍山考察调研时,曾在这个车间驻足。由中冶南方总承包建设的“智能加热炉”——特钢优棒加热炉正在运行。这是中冶南方坚持科技创新的一项重要成果。
65年前,他们设计建设新中国第一座高炉。
65年后,他们成为推动钢铁工业发展的国企“顶梁柱”。
从学习苏联技术,引进日本、德国技术,到实施技术的自主创新,再到实现技术、装备与标准的海外输出,把俄罗斯发展成为主要的技术输出目标市场。
中冶南方冶金建设国家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嘱托。肩负起历史责任,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9月25日,中冶南方举办“国之重器 大国冶金” 冶金建设国家队企业开放日活动,全面展示了企业在冶金建设领域的发展成果。
作为“冶金建设运营服务国家队”排头兵,他们瞄准“数字化 智能化 绿色化”发展方向,持续推动技术迭代和升级,推动钢铁工业发展迈向新的高度,以实际行动肩负起国企“顶梁柱”的责任与担当。
技术创新助力钢铁工业腾飞
9月25日,在中冶南方集团总部的项目管控中心,一套先进的云端项目管控系统正在使用。
镜头切换,就可以通过现场电脑和大屏幕,实时监控企业的所有项目和工地。也可以通过远程连线、现场座谈等形式,与驻守重点项目的技术专家进行交流。
点开屏幕,拉近到马鞍山市宝武马钢优质合金棒材车间。中冶南方热工公司项目管理部的(职务)简安康,带领大家参观了习近平总书记在8月19日视察马钢时驻足过的车间。
“当天,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高温察看生产运行情况,站在我们的加热炉前留下了珍贵的画面。”
简安康介绍说,马钢特钢优棒生产线是马钢十三五重点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先进的棒材生产线之一。它生产的高精度、高质量、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可以满足国内外汽车、机械等行业用优特钢棒材的需求。
马钢特钢优棒加热炉项目图
车间内,优质棒材生产线正在源源不断地生产。
“如果把钢铁生产流程比喻成面食加工,加热及热处理就好比烤炉或者蒸炉,对产品的性能、质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简安康讲解道。
接近加热炉,可以感受到温度是很高的。所以在设计加热炉设时,他们特别将余热也进行了利用,对热量进行回收,更加节约能源。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在钢铁行业的发展中,“绿色化”也是重要方向之一。在加热炉工序,氮氧化物是最主要的污染物之一,空气中氮氧化物的增多,会导致酸雨、光化学烟雾,刺激人类的肺部。中冶南方在加热炉的开发和设计中,将“绿色化、智能化”作为核心。
马钢重型H型钢加热炉项目图
他们自主开发设计制造出低氮氧化物无焰烧嘴。经过现场使用数据采集,基本可以达到120mg/m3,远远小于国家200mg/m3的标准。
这里也是国内首次实现加热炉无操作室的项目。“智能上料、智能跟踪、智能燃烧,大大提升了加热炉的智能化水平,减少人员操作中的不确定及不安全因素。”
高效绿色发展凸显“国家队”实力
镜头切换到河北迁西。
津西钢铁2#铸机项目现场,红红的钢水经过连铸机魔术般的变化,变成一根根钢坯出炉。
该铸机是津西钢铁集团为积极响应国家淘汰落后产能,新建的项目,今年6月刚刚投产。
“别看这条生产线平淡无奇,它可是连铸经验与智慧的成果。”
中冶南方连铸公司项目管理部周劲骐告诉记者。这台铸机的铸坯拉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其中,小方坯拉速超过当前国内最好水平40%以上。
“拉速越高,意味着生产安排和铸坯质量控制越严苛。这是台妥妥的高效连铸机。”周劲骐介绍说。
在津西钢铁,中冶南方连铸公司先后为其量身定制了14台连铸机。
津西钢铁2号方坯铸机项目图
津西钢铁超大断面异型坯连铸机项目图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首台全国产化超大断面异型坯铸机。它生产的异形坯单重超过2吨,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最大断面异形坯,填补了我国大型异形坯铸机自主研发的空白。
在河北迁安,中冶南方承揽的九江线材超高温亚临界煤气发电项目,是世界首台投产的亚临界煤气发电机组,额定发电功率达10万kW。
该项目以清洁、高效的方式将钢企产生的富余煤气转化为电能,煤气发电全厂热效率达40.5%以上,比上一代技术高出8-10%,有效提高了钢企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能耗。
迁安九江线材超高温亚临界煤气发电项目实景图
仅这一个项目一小时的发电量就可以满足500户家庭用电一个月。一个电厂可同时满足36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
画面转换中,一系列核心技术、一项项看得见的成果跃然眼前。
迁安九江线材超高温亚临界煤气发电项目实景图
这些工程项目,仅仅是中冶南方围绕独占鳌头的核心技术,以及智能化、绿色化等新技术,大胆探索、潜心钻研,实现创新引领的一个缩影。在长期以来的发展中,他们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重要驱动力,以技术为引擎占领市场高地,致力于打造具有技术代表性的亮点工程,不断在实践中凸显着冶金建设“国家队”的品牌实力。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薪火相传,如今,中冶南方依然发挥着大国重器“顶梁柱”作用,坚定地擎举着创新发展的大旗。而这份信念,将指引他们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