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无边落木兮萧萧下 杜甫为什么说“无边落木萧萧下”,而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

2020-09-26知识8

杜甫为什么说“无边落木萧萧下”,而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 题主好,你的问题很有价值,也比较复杂,这涉及到诗歌意象和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落木”是由“木叶”一词发展演变过来的,两者都属于“落叶”这一意象,但和落叶又有着细微的差别,诗句的高妙往往就在这种细微的差别中。搞清楚“落叶”、“木叶”、“落木”之间的细微差别,也就清楚了杜甫为何会用“落木”一词,同时也有助于培养我们对诗歌更精细的感觉。“落叶”在诗歌中也是常见的意象,它同时也是生活中平常的语言,作为诗歌意象,落叶不过是一个很平常的形象,只是一个客观的描写,至多使诗歌语言更具有口语化罢了。“一叶落知天下秋”,写秋天的景致常会涉及到“落叶”这一意象。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秋风词》李白)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落叶》唐代 孔绍安)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灞上秋居》唐代 马戴),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北青萝》李商隐。“木叶”一词最早出现在屈原的《九歌 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木叶”写出了一个疏朗清旷的清秋季节,迢远深情美丽的女神湘夫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飘然而至。落叶就太平淡无奇了,无论如何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木叶”本身就暗示着树叶的干枯,包含着落叶的意思,但比。

无边落木兮萧萧下 杜甫为什么说“无边落木萧萧下”,而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

杜甫为什么说“无边落木萧萧下”,而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杜甫的《登高》历来受人推崇,还被人誉为七绝之冠。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联,更是为人所称道。诗人用“落木”,为什么不用“落叶”?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解字“木”的象形,就是写实的树木形。“从屮,下象其根”,向上是延展的枝丫,向下是延伸的根茎。“叶”的象形,下半部分是“木”的象形,上边是挂着叶子的树枝。“从艹”,“艹木之枽也。由此可见,“叶”的基础就是“木”。而且,“木”也包含“叶”的意思,含义更广一些。如“木脉”,就是指“叶脉”;“木落”指的是“叶落”。“木落归本”犹言落叶归根。音韵凡韵头是『u』或者以『u』作为主要元音的叫做“合口呼”。“木”,“m”,双唇音,浊音,“u”合口呼单元音韵母,组合在一起的四声“木”,属于“合口洪音”,声音沉闷厚重。“叶”,“y”为韵头,舌根喉音,是撮口呼。“e”开口度最小,舌位最前,发出的音尖细,属于“合口细音”。纵观全诗,在如此悲苦的基调下,用重音更。

无边落木兮萧萧下 杜甫为什么说“无边落木萧萧下”,而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

杜甫为什么说“无边落木萧萧下”,而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 “无边落木萧萧下”,是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在他的《登高》诗中所描写的一幅深秋落木图。大家都知道这首《登高》诗被誉为“七律之冠”,是五十六岁的杜甫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的诗作,它不仅写尽了大自然中的秋景之美,也道尽了诗人自己的飘零之苦,所以被誉为“七律之冠”。“无边落木萧萧下”,是指在秋冬交替时节,树上的枯叶已经落得差不多了,就剩下一些叶柄还在树枝上留恋着母体的温暖,久久不愿离去。可是,天气忽然起了变化,呼号的北风,在一夜之间毫不留情的把他们硬生生的从树枝上“揪”了下来,而这一幕,就被去登夔州白帝城外高台的杜甫看到了,于是,吟出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千古绝句。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诗中的“落木”绝对不是我们日常所说的“落叶”,而是指树叶连接着树枝的叶柄(见图3)。而“落木”和“落叶”的关系,可以说是兄弟姐妹关系,因为,对于落叶乔木类的树木来说,“叶柄”和“叶”,都是需要作出自我牺牲,来成全自己的母体能够安全度过冬天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属于兄弟姐妹关系。但是,如果从“叶柄”是连接“树叶”与“树枝”的介质,他们又似乎不完全是兄弟姐妹关系了。但是,对于树木来说,。

无边落木兮萧萧下 杜甫为什么说“无边落木萧萧下”,而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

杜甫为什么说“无边落木萧萧下”,而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名句,历来脍炙人口。为何诗中用落木,首先需要准确知道其真正含义。历来“落木”从来解释为“落叶”,其实是有待商榷的。关于落木有两种解释:1、动宾结构(动词+名词):落下的树叶2、偏正结构(形容词+名词):凋落的树木根据律诗的对仗,“落木”与“长江”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词的词性都应该相同,然而“落”即“下落”是动词,“长”是形容词,就失对了。因而“落”是形容词“凋落”,故落木应为第二种解释。再来品味诗中意象,“落叶”是春夏之交包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比“落叶”还进一层,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因此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另外,落木一词早已有之。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看到“落木”一词就不是偶然了。

杜甫为什么说“无边落木萧萧下”,而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

#读书#杜甫#登高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