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多大的官?和刺史比如何?

2020-07-19知识6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多大的官?和刺史比如何?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个官最早出现在狄仁杰身上,《新唐书 狄仁杰传》里面写着狄仁杰曾\"拜鸾台侍郎,复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众所周知,唐代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即:负责起草决策的中书省(中书令);负责审核决策的门下省(侍中);负责推行政策的尚书省(尚书令,隋朝及唐初一般有这个岗位,但是空编,于是尚书左仆射成为朝廷首相,房玄龄为左仆射前后达二十年);中书省的中书令、门下省的侍中、尚书省的左仆射同为宰相,其中又以尚书省的左仆射为首相,互相制约,这样就避免了历史上一个宰相独断专权的可能性。宰相多了,自然要在一起开会讨论军国大事,开会的地点叫做“政事堂”。唐高宗李治即位后,李绩为左仆射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的称号,自此,左仆射入政事堂议事,就例加此号,表明仆射已不是当然宰相。这时就出现了这样一个职位:中书门下三品这是个什么官呢?这就体现了中国的一句老话:领导说你行,你就行,领导说你不行,你就不行。中书门下三品就是你本来是个小官,皇帝赐给你这么一个头衔,你也就是宰相了,可以和三省的长官一起议事了,这便于皇帝从中级官吏中选拔亲信以分相权。中书门下三品又叫中书门下平章政事,都是宰相的意思。武则天掌权后,作为一名。为什么有宰相之权的狄仁杰职务是“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泻药。凤阁鸾台的前身是中书门下,扯到中书门下就有必要说一说唐朝的中央制度,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三省的长官侍中、中书令、尚书令相当于秦汉时期的宰相。尚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其下设吏、礼、兵、度支(后改为户)、都官(后改为刑)和工六部,与诸寺、台分别处理各类事务。每部设尚书为最高长官,总管本部政务。唐代三省制的特点是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转变。这种变化的动因在于皇权对于相权的控制、以及提高行政效率。首先、为了控制相权,皇帝逐渐使用一些资历较轻的官员参为“同中书门下二品”,因为尚书仆射是职事官从二品。贞观十七年,萧瑀、李勣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因为侍中、中书令朝政,实际行使宰相的权力,但是由于没有宰相崇高的体制,所以便于控制。渐渐的,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以及左右仆射这些宰相职务已经变成了一个崇高的虚衔,而真正的宰相却成为一种临时性质的职务,这符合从汉代开始的相权不断下降的规律。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新唐书》卷46《百官志》)主要有。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多大的官?和刺史比如何? 在唐朝,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又称“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中央官员,实际是宰相之任,相当于国务院总理。刺史是地方官员,相当于地级市市委书记兼市长,二者权力差距不是一般的大,但刺史的品级或许比宰相还高!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真宰相的重要标志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之中,中中书管政令,门下管监督,尚书管执行,三省的最高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都是宰相。后来,皇帝为了控制相权,喜欢用一些年纪较轻、官阶品较低的官员担任宰相,由于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这些官职的地位崇高,轻易不授人,所以皇帝会给这些官员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赋予他们宰相的权力。“中书门下”是指宰相相议事的政事堂,“同三品”是因为中书令、侍中都是正三品;至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后期的称呼,本质上跟“同中书门下三品”没有区别。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是为了表示这些官员享有与中书令、侍中享有同等的地位和权力,凡加此衔者都是真宰相,不加此衔者不是真宰相。至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与“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没有区别。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实际是什么职务?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则天称帝改国号后周,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同为政务枢纽,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与凤阁、鸾台协商处理政务的意思。这个标准职位在武则天时期相当于宰相,我们常见于影视作品,武则天后期不得不倚仗狄仁杰,就是这么个职位。体现了狄仁杰在武周晚期朝廷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使得他可以从容不迫的安排唐朝复辟,安排好了自己的接班人张柬之,成功地把武周恢复成了大唐。为什么有宰相之权的狄仁杰职务是“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在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狄胖胖最喜欢微服私访。有一个情节,就是狄胖胖去幽州微服私访时,被当地的刺史无端逮捕审问。审问时,狄胖胖发动嘴炮攻势,说的刺史脸色发青,大声喝道“你到底是何方刁民”,这时,就到了狄胖胖装逼的环节了,只见狄胖胖缓缓转过身,说道“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狄仁杰!这一番话吓得刺史差点从座位上摔下来。可见,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个非常大的官,连一州之长听了后都浑身发抖。那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到底是个什么官呢?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被任命为地官(户部)侍郎、同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平章事(宰相),不过他只当了几个月,就被人陷害,被贬去当了彭泽县县令。武则天神功元年(697年)十月,狄仁杰又被武则天召回朝中,官拜鸾台(门下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也就是说,狄仁杰当过两次凤阁鸾台平章事。众所周知,唐代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即负责起草决策的中书省、负责审核决策的门下省、负责推行政策的尚书省,三省的长官同为宰相,互相制约,这样就避免了历史上一个宰相独断专权的可能性。宰相多了,自然要在一起开会讨论军国大事。开会的地点叫做“政事堂”,久而久之,宰相。资治通鉴 甲辰,武则天下制令太子监国,并决定大救天下。任命袁恕 己为凤阁侍郎、同平章事,分别派出十位使臣携带玺书宣慰诸州。乙已,武则天将皇位传于太子。丙午,中宗即位之后,。杜景俭,冀州武邑人也。少举明经,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得分点:花、虽、过;忝、理、罪等。“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具体是什么官职? 三省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三省六部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隋唐中书省的长官为中书令(隋称内史令),副长官为中书侍郎(隋称内史侍郎),主要职官有中书舍人。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起草之责主要由中书舍人负担。门下省的长官为侍中(隋称纳言),副长官为黄门侍郎(后改称门下侍郎),主要职官有给事中。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诏□,如认为不当,可以封还和加以驳正,称“封驳”。驳正之权主要由给事中掌握。中书、门下二省都设在宫内,所以又有谏诤之责,设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左右拾遗,分属二省(左属门下、右属中书),以匡正皇帝的过失。尚书省设在宫外,长官为尚书令,实际不任命,由副长官左、右仆射代行职权。仆射之下有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员外郎,负责都。凤阁鸾台平章事狄仁杰是几品? 概括说来,相当于宰相。唐代官职是九品中正制。唐代的正一品如三师(太师、太傅、太保)或三公(太尉、司徒、司空)都是虚衔,荣誉称号而已。唐初,以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综理政务(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门下二省地处宫内,尤为机要,故常联称。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并为宰相。宰相议事的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唐初,除三省长官为当然宰相外,皇帝又指令其他官员参预朝政机密。其本官阶品较低者,则用“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周时改称为“同凤阁鸾台三品”或“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头衔,亦为宰相。“同三品”是因为中书令、侍中是中书、门下正三品官,加此衔以示其与中书令、侍中享有同等权力及待遇。贞观十七年(643),李绩为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是此号第一次出现。其后,以此衔为参政标志,虽本官品级高于三品者也要加此衔才得为宰相。“平章”意为评议辨别,引申为断决处理。受此衔者,即有在中书门下处理政事的职责。史载贞观四年,戴胄以民部尚书同平章国计;八年,左仆射李靖以疾辞位,诏令其病稍痊愈,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政事。这都是此衔出现的早期记录。至高宗永淳元年(682),同。“不经凤阁鸾台,何得为敕” 是什么意思?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意思是不经过 中书门下,怎么好意思叫”敕”呢?出自 唐朝 刘炜之的名言。背景是武则天改 中书省 为“凤阁”,改门下省为“鸾台”。在镇圌压了徐敬业的反武氏起圌义之后,。

#中国历史#历史#东汉#中书令#元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