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秋节恰逢阳历10月1日国庆当天,面对长达8天的国庆中秋长假,不少网友感到稀奇。
昨日,记者采访天文专家了解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双节同庆的日子已出现过的只有2次,在21世纪,这种巧合仅会出现4次,确实较为罕见。民俗专家也指出,双节同庆,除了赏月博饼还有许多有趣的民俗,可以让节日更有仪式感。
【释疑】每19年就有一次?下一次是11年后
国庆节和中秋节往往隔着一二十天,为何今年“撞上”了?厦门天文学专家陈栋华告诉记者,传统的农历历法以月亮圆缺计算日期,其周期平均约为29天12小时,一年就是354天或355天。这比一个回归年(地球公转)的约365天5小时少了11天左右,古人为此采用了置闰的方法,在个别年份中增加一个重复的月份,称为“闰月”。
今年是庚子鼠年,恰好多了一个“闰四月”。因此,在闰四月之后,今年农历在阳历中的对应日期就比去年推迟了18天,去年中秋为2019年9月13日,今年便落在了10月1日。
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一巧合只出现在1982年和2001年,紧接着便是今年的2020年,相隔都是19年,网上因此便有了“每隔19年出现一次”的说法。不过接下来的2次双节同庆,则分别是11年后的2031年和57年后的2077年,明显和19无关。
那么“每隔19年出现一次”的说法是否毫无道理呢?事实上,我国农历有“十九年七闰”之说,在19个农历年中设置7个闰年,使得每19年农历、阳历两种算法的总天数基本相同。因此,每隔19年,中秋即便不是国庆当天,也会出现在10月2日左右。
【揭秘】“偷菜”“听香”赏桂花,民俗过节滋味浓
双节同庆喜上加喜,有意思的是,仅中秋节一个节日就有好几种“身份”,好几样过法。厦门民俗学专家郭坤聪告诉记者,中秋节在古代也称为“女儿节”,指出嫁的女儿回家团聚;又称“诗人节”,指文人墨客借良辰美景写诗泼墨。此外它还有“玩月节”“祭月节”等多种叫法,每种叫法背后都蕴含着一种独特的中秋文化。
而在闽南地区,谈起中秋肯定绕不开博饼。博饼文化起源于厦门鼓浪屿,一说是受古代科举制影响而逐渐形成,也有观点认为是清初郑成功为解士兵中秋思乡之情、鼓舞士气而发明的。2008年中秋博饼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已成了闽南地区一项家喻户晓、老少咸宜的中秋活动。
其实,中秋节还有“偷菜”“听香”等大家比较不熟悉的民俗。所谓“偷菜”就是待嫁女子梳妆打扮好自己,到心仪的男子家中偷葱偷菜表白心意,所谓“偷根葱,嫁个好老公;偷个菜,找个好女婿”。虽然如今已经很难在城市里找到菜地,不过QQ农场等“线上偷菜”依然有可玩性。
相比之下“听香”则带有一定地方风俗,持香一炷,静默倾听,听到的第一声响动就是自己心中疑难的解答。郭坤聪解释说,旧时通信困难,在外奔波的亲人生意如何、身体如何都无从得知,闽南妇人正是用这种方式慰藉思亲之心。
此外,中秋也是赏景的好时节。过去人们会聚在一起举办赏花大会,由于此时桂花开得正盛,因此也被称为“赏桂”。中秋月明天朗,三五好友相约到海边观潮看海,对着海中的明月“赏”“玩”“追”“拜”,也可以有诸多花样。
“过去娱乐方式有限,人们相聚在一起祭祖赏月,简单却也温情脉脉。”郭坤聪说,部分传统民俗或许已不适用于时代发展,但那份“天涯共此时”的美好祝愿却是经久不衰的。(厦门日报记者 刘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