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迫切想了解自己病情的轻重与转归。实际上是可以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年龄、性别与病程等一般情况,来预测突出物转归的,除了根据影像学核磁共振结果表现的突出程度、组织成分特点、椎管形态及容积因素以外,临床因素也是评估预后,研判治疗效果的重要参考因素。
年龄
查阅相关文献,对于年龄与重吸收关系的研究较少。相关学者提出腰椎间盘突出发病年龄在20~50岁,男性多于女性,占所有腰腿痛患者的35%,其主要原因是椎间盘的退行性变、腰椎的创伤、妊娠等.
椎间盘的主要功能是承受机械应力,其负重的强度随着载荷的变化而改变。这些结构富含胶原蛋白及富含水分的大分子。人在年轻时,髓核、纤维环及软骨终板结构较为正常,尚未发生明显的退变,而从20岁开始,椎间盘组织内蛋白多糖含量减少和胶原蛋白的数量显著增加,从而降低髓核组织的保水能力和改变椎间盘结构。在出现这种退变的同时,由于椎间盘内降解的基质产物、凋亡细胞的刺激往往伴随着一些免疫、炎症反应,这正是促进突出物重吸收的有效环境,而此时突出物本身尚未出现明显的硬化、固缩。而随着年龄的继续增长,椎间盘退变进一步加重,椎间盘内营养物质的进一步降低,细胞代谢废物的堆积及降解的基质分子的继续积累,细胞进一步凋亡,椎间盘逐渐发生不可逆的退变,椎管内的微循环发生障碍,突出物本身变硬、脱水、固缩,故不利于突出物的重吸收。因此在一个合适的椎间盘退变阶段,可能会是突出物发生重吸收的最佳时机。而年龄是评估这个阶段的客观指标之一。
根据 Autio的研究结果,41~50岁的患者更易发生重吸收。高龄患者往往伴有退行性的改变,骨质的硬度高,多有长期腰痛保守治疗过程,由于神经根长期受压,使其失去活动性和(或)神经功能减弱,或使神经根无菌性炎性反应减轻和消失,对根性牵拉刺激反应迟钝而且椎管有效容积减小,脊髓已处于“受压危象”之中,当椎间盘突出后,对神经根的压迫较重,久之发生不可逆损害。这种情况下,重吸收的可能性极低。
此外有研究提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病年龄由以往报道的20~40岁稍有上升,达到48岁左右,但无明显性别倾向。因此对于研究年龄与重吸收的关系还需要大样本、长时间的随访结果来予以支持。
由上述研究可知:年龄与椎间盘退变存在正相关关系,一定程度椎间盘的退变会伴随一系列免疫炎症反应,有利于突出物的重吸收,而当这种退变加剧,突出物固缩硬化,椎管内血流瘀滞时,突出物便不容易重吸收,合适的年龄段可能是突出物重吸收的最佳时期。一般认为年龄在41~50岁区间是椎间盘突出物重吸收的活跃阶段。
病程
腰椎间盘突出症初期,髓核多因退变或损伤而破裂,经纤维环裂隙而突出,突出物接触血运,各种炎性因子、免疫球蛋白阳性表达多,生长活跃。随着病程逐渐变长,炎症反应消退,各种因子表达下降,受累的椎间盘、突出物和邻近组织可发生椎间隙狭窄、突出物纤维化或钙化、神经损伤、黄韧带皱褶增生、腰椎失稳、小关节骨质增生、退行性椎管狭窄、椎旁骨赘形成等一系列继发性的病理改变,不利于突出物的重吸收。显然,突出初期为重吸收现象的发生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内环境。
通过MRI的追踪观察,目前比较公认观点为突出椎间盘重吸收的活跃期为初期前6个月,其发生缩小或者完全重吸收的时间跨度为2~12个月,临床可以根据其进行治疗决策和临床随访。 Macki等统计了53例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重吸收病例,发现临床症状改善发生在(1.33±1.34)个月,MRI观察到髓核缩小或消失的时间是在(9.27±13.32)个月,并提出了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以首选非手术治疗的指征。
此外,实验研究发现,一氧化氮(NO)是一种重要的炎性因子,参与多种炎性反应,对重吸收的病程长短有重要意义。马巍等的实验表明,NO与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变化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病程明显相关:病程1年之内,人体椎间盘组织血清中NO与NOS含量较高,病程3年以上者,其含量明显降低;陈飞等研究认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腰椎间盘组织退变、重吸收中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手术中所取的椎间盘组织进行染色,发现破裂型突出组织中病程在1年以上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VEGF)阳性率明显低于病程在1年之内者。
由此可见:腰椎间盘突出症初期,突出物接触血运后,出现各种免疫炎症反应,为突出物重吸收提供了适宜的内环境。随着病程的延长,各种因子表达下降,椎间盘结构发生改变,不利于突出物重吸收。病程越短(6个月以内),越容易出现重吸收现象,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制定治疗决策时要利用好这个时间节点。
(根据姜宏 俞鹏飞 刘锦涛主编《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