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是在公元1360年出生,他是父亲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也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称“永乐大帝”。他是一个英明的君主,在位二十二年中,改善政治制度,疏通运河改善交通,开疆拓土,派郑和下西洋探寻海外,编撰《永乐大典》这一最早的百科全书,一手创造了至今还在津津乐道的“永乐盛世”。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有能力有手段又十分英明的君主,他的上位史可不算是多么光彩。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棣十岁时就被朱元璋封为燕王,断了其当太子的想法。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棣21岁,前去燕京就藩。他开始多次参加战争,屡战屡胜,甚至还招降了蒙古,并生擒其大将与汗王。军队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这时候的朱棣还没有过自己要当太子或者皇上的思想,因为自小便很敬重大哥,并且朱元璋一直以来的思想就得立长子朱标为太子,其他孩子为藩王。但是自洪武十二年(公元1392年)起,太子朱标因风寒病逝,朱棣渐渐生出了野心。周边与他一样的藩王也是一样。
朱元璋却在这时立嫡长孙朱允炆为皇太孙,并且为了给嫡长孙铺平道路,晚年时将以往的功臣宿将诛杀殆尽。可是这时他已经为了御海防患将自己的次子庶子等两次分封为藩王,各个地方的藩王都是拥兵自重。朱元璋也没有对自己的子嗣下得去手,朱允炆当上皇太孙之后对于诸王的势力就忧虑深深。
于是自公元1933年朱允炆登基后,就开始着手削藩。当时自朱棣这个燕王的同母弟弟周王开始,代王,珉王,齐王,湘王等等都皆是被掠夺藩位,除开湘王自焚以外,其他皆是被废为庶人。朱棣开始忧虑,朱允炆的刀尖已经指向他了。
建文元年,靖难之役爆发。建文三年,朱棣攻下南京,朱允炆不知所踪。朱棣与公园1402年7月17日登基即位,并废除朱允炆的建文年号。自称继承朱元璋的皇位,朱棣即位之后,北方也不再有强藩存在。
明显朱棣在这一波操作中有勇有谋,文韬武略样样不输给朱允炆,且鉴于朱棣也是在诸位兄弟中赢到最后的人选,所以朱棣也是不弱于其他兄弟的。那么朱元璋为什么不将皇位传给朱棣而是非要跨一辈分传给孙子朱允炆呢?
因为古人的传承制度就是“立嫡立长不立贤”,什么意思?就是说有嫡子就立嫡子,嫡子多就立嫡子中的长子,没有嫡子的话就立身份最尊贵的儿子,至于身份尊贵怎么辨认的就是看母亲的地位。常说是母凭子贵但是在古代贵族家庭各部分多的则是子凭母贵。
而朱棣其身份是第四子,不占长,虽说自称是马皇后所生但是其根据一些历史记载朱棣是由碽妃或者高丽妃所生,也不占嫡。所以朱元璋自然不会将皇位交给朱棣,就算朱棣是如此的出色。当时封建社会的继承制度决定了一切。
虽然说这个制度看似荒诞,但是确实古代时最好的权利继承制度。因为除了皇家的妾,其民间或者官员中的妾都是只适用于物权法,她只是一个物品。而正妻才适用于婚姻法,妻子是可以将妾室随时发卖掉的。当时的社会上都是普遍认定了这个一夫一妻多妾的制度。
那么这个妻妾制度是一个共识,那么他的权力就十分庞大。哪怕是站在权力巅峰的皇家,也不能和一个国家的共识作对,相反则是更要做好榜样。再一个就是早早的定好规矩,大众普遍认定是哪位皇子继承皇位,是更有利于统治的。
因为这就可以将其他儿子的野心早早扼杀在摇篮中,朱棣以前不也是认可自己的大哥吗?只是后来先是大哥死了,后来侄儿又要赶尽杀绝,所以揭竿自立,但是登位以后还是自己往脸上贴金说自己是嫡子。
虽然这样的制度在现代来看是十分落后的,但是在当时正落后的封建时代,这样的制度是可以更好的将家业亦或者江山传承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