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史学家说,袁崇焕绝非叛逆,毛文龙罪不至死,崇祯也不是糊涂虫,但是跟熟读《三国》《水浒》的皇太极相比,这三位都有点缺心眼儿。皇太极施展连环计,借袁崇焕之剑斩了毛文龙,又借崇祯之刀杀了袁崇焕,等于拔去了自己眼中钉肉中刺。
毫无疑问,毛文龙驻扎在皮岛,皇太极每天都感觉芒刺在背:只要清(后金)军南下,毛文龙就出来踹他们的屁股,气得皇太极将毛文龙称为“海盗”“奸商”——毛文龙还真有点“奸商”品质,绝不做赔本的买卖,打闷棍套白狼是他的看家本领,七窍生烟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拿他没办法。
如果毛文龙多活个三四百年,也是可以当一个独立团团长的——文龙和云龙之间有太多的相似之处。
皇太极背上这根刺够不着拔不掉,要不是袁崇焕帮忙,毛文龙能恶心皇太极一辈子。但是《明史纪事本末补遗》中记载了这样一场阴谋或者悲剧:袁崇焕应皇太极的要求,杀掉了毛文龙——那是皇太极提出的议和必要条件。
我们综合《明季北略》《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可以还原当时的情形:明朝叛将李永芳(《贰臣传》排名第十一)奉皇太极之命劝降毛文龙,结果被严词拒绝。李永芳徒劳无功生怕主子怪罪,就向皇太极献上了一条毒计:“兵发中原,恐怕毛文龙会截断我们的后路,咱们应该给袁崇焕写信议和,答应把辽东之地还给他,条件是必须杀掉毛文龙!”
皇太极许诺归还辽东,这是袁崇焕无法拒绝的诱惑:五年复辽的大话当着皇帝和满朝文武吹出去了,但是袁崇焕也知道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辽东那么好收复,也轮不到他来当这个督师。
从崇祯皇帝那里拿了银子和尚方宝剑并许下了诺言,如果袁崇焕五年之诺落空,那么崇祯不但会收回银子和宝剑,还会顺带收走袁崇焕吃饭的家伙——脑袋。
一筹莫展的袁崇焕听说皇太极要有条件地归还辽东之地,这等于救了他袁督师一命,至于毛文龙,就让他为大明做最后一次贡献吧——一颗毛文龙的首级换回辽东之地,袁崇焕觉得这买卖赚大发了:
“大清因是密通书崇焕,订前约,图文龙,崇焕信之。”
袁崇焕履约杀了毛文龙,但是皇太极却没有履约归还辽东之地,这件事被山海关总兵满桂捅了出去:
“崇焕许皇上五年灭寇,难践其语,故勾引(皇太极)入犯,遂以岁币啖敌,欲为城下之盟,故先杀文龙,以为信物。”
记载这件事的《石匮书后集·卷十·毛文龙传》这样评价:
“时人谓其(崇焕)杀毛文龙,比之秦桧之杀岳飞。”
袁崇焕当然不是秦桧,但他杀了毛文龙,确实解除了皇太极的后顾之忧,让皇太极得以施展连环计的第二计:借崇祯之手除掉袁崇焕。
袁崇焕杀毛文龙之后的三个月,没有了皮岛后顾之忧的皇太极绕过袁崇焕严防死守的宁、锦、山海关,一路烧杀抢掠来到了大明京畿地区。
在皇太极烧杀抢掠的日子里,袁崇焕就跟在皇太极身后武装游行,既不阻击也不偷袭。京城中的大佬们看着自己的别墅田庄被烧成一片废墟,恨不得将袁崇焕生吞活剥。于是《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七》留下了这样的记载:
“朝士因前通和议,诬其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帝颇闻之,不能无惑。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
按照清朝人的说法,袁崇焕确实曾与皇太极私下议和而未事先向崇祯皇帝汇报,这桩足以置袁崇焕于死地的秘密,被皇太极主动抖了出来,袁崇焕不死都难,明朝不亡也难:
“崇焕妄杀文龙,至是帝误杀崇焕。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无论是崇祯皇帝朱由检还是蓟辽督师袁崇焕,都是饱读诗书之人,怎么就轻易地中了皇太极的连环计?皇太极的连环计又是从哪里学来的?这两个问题可以合并得出一个答案:罪魁祸首就是朱由检袁崇焕不屑看而皇太极奉若珍宝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皇太极从这两本书中学到了曹操的奸诈、司马懿的厚黑、宋江的猥琐、吴用的毒辣。皇太极借袁崇焕之手除掉毛文龙,再借崇祯之手除掉袁崇焕,活脱脱就是曹操抹书间韩遂的翻版,也是吴用代替反诗栽赃卢俊义的再现,更与姜维挑拨钟会邓艾自相残杀如出一辙,至于那两个“逃出”敌营的死太监,则又上演了一出“蒋干盗书”。
用中原地区的市井小说情节,把大明绝顶聪明的两个读书人都忽悠瘸了,皇太极这一手连环计玩儿得很高明,这让我们不禁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袁崇焕不知道皇太极会毁约吗?崇祯不知道袁崇焕跟皇太极有血海深仇吗?
明知杀了毛文龙可能也换不回辽东之地,袁崇焕还是毫不犹豫地杀了毛文龙;未必相信袁崇焕勾结外敌,崇祯还是决定将袁崇焕凌迟处死。
在这两桩冤案中,似乎没有真正的无辜者,崇祯和袁崇焕也不是受益者——他们中了皇太极的连环计而不自知,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无解的谜团,甚至如何评价毛文龙与袁崇焕,也成了争论不休的话题:论起对皇太极的威胁和对明朝的贡献,毛文龙和袁崇焕哪一个更应该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