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7月关羽发动襄樊之战,12月兵败被杀;221年7月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刘备大举伐吴却在222年8月在夷陵被东吴大都督陆逊击败,刘备好不容易逃回到了永安(白帝城);9月曹丕不甘寂寞兵分三路大规模伐吴,一时之间东吴上下全国总动员,孙权不仅要面对曹丕的空前压力,刘备这边他也不敢掉以轻心,当时的局面对孙权来说颇为危急,曹丕这边东路中路西路三面开火打得火热,特别是西路的江陵曹丕这边有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等名将坐镇,江陵是南郡的郡治离白帝城并不远,南郡往西就是夷陵秭归再过去就是白帝城了。
可以说如果刘备此时出兵将会对东吴构成巨大的压力,可是奇怪的是曹丕伐吴从222年9月到223年3月打了整整半年多之久,刘备始终作壁上观在白帝城按兵不动不和曹丕联手出兵伐吴,夷陵之战刘备遭遇如此惨败是他不想趁火打劫?恐怕不是,那么刘备为何不抓住机会从白帝城出兵复仇?原因有三,我们来分析一下。
第一,夷陵之战刘备损失实在太大,带来的兵马几乎全军覆没,《傅子》记载:“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馀人,备仅以身免”,国力本来就不如曹魏和东吴的蜀汉八万人马至少是其全国兵力的一半了;不仅士卒损失惨重,刘备麾下大将的损失也是刘备不能承受的:冯习,张南,傅彤等人战死,黄权投降了曹丕,更为关键的是此时的蜀汉正是青黄不接之时,刘备手中实在没有得力之人可用(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已死,五虎只剩下赵云,魏延在汉中更是不能轻易调动)。
虽然刘备陆续收拢了逃散的士卒,赵云和马忠也各率兵五千前来支援,刘备在白帝城的兵力也达到了两万多人,但是这点兵力并不足以在短时间内再发动一场规模较大的战役,从成都调兵?不要说要花时间,诸葛亮也未必能一下子再凑几万人给刘备,缺兵少将是刘备没有出兵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曹丕虽然来势汹汹,但是战役的进展并不如预料之中那么顺利,孙权几乎是全国总动员,在东路中路西路全面抗击曹丕的进攻:东路开局很顺利但很快陷入相持阶段,中路的曹仁打了一辈子仗却被一个后生小辈朱恒击败;西路的江陵在朱然的守卫下坚守了半年屹立不倒,曹真张郃徐晃也奈何不了朱然。可以预料得到的是如果曹丕进展顺利,特别是和白帝城不远的西路江陵被攻下的话,即便陆逊在夷陵刘备也有相当大的可能会出兵,可惜曹丕不争气,刘备一直在等机会最后却是等来曹丕撤军的消息。
第三,孙权虽然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在大胜的情形下主动向刘备求和,“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但是战备上却一点也没放松,大败刘备的东吴军方最高统帅大都督陆逊依然驻扎在靠近白帝城的秭归和夷陵一带,防备刘备可能的再次出兵。
难道刘备就这样甘心蛰伏?并非如此,张勃《吴录》记载:“刘备闻魏军大出书与逊云:“贼今已在江陵,吾将复东,将军谓其能然不?”逊答曰:“但恐军新破,创痍未复,始求通亲,且当自补,未暇穷兵耳。若不惟算,欲复以倾覆之余,远送以来者,无所逃命。”刘备和陆逊这段对话意味深长,刘备大概意思是曹丕大军在攻打江陵,我也要来凑一凑热闹,结果陆逊毫不客气的怼了回去,意思就是阁下还是好好的待在白帝城,劝您别来,来了我保管你再也回不去!
从以上书信对话中可以看出刘备其实是很想出兵的但是现实却很无奈:缺兵少将和曹丕不争气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夷陵之战败于陆逊之手刘备印象深刻,说他怕了陆逊也许有那么一点,但是更大的顾虑恐怕还在于刘备对于出兵是否能取胜实在是没有把握,风雨飘摇的蜀汉已经再也经不起一场哪怕是小小的兵败了,正是在这样的顾虑下刘备才选择了隐忍不发,英雄落寞让人不胜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