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很多人看过《左传》也知道“曹刿论战”,但是从“曹刿论战”以后,曹刿这个人就消失在了《左传》之中。然而在“柯地之盟”的时候,又出现了一个叫“曹沫”的人,此人用匕首挟持了齐桓公,迫使齐桓公归还占领的鲁国土地。有人说,在“柯地会盟”的时候出现的“曹沫”就是“曹刿”,不过有人也反对,“曹沫”另有其人。通过历史索引,我认为 “曹刿”和“曹沫”就是同一个人。或者后人在传抄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为什么这么说呢?
齐桓公与管仲
齐国的政治混乱,造成齐鲁两国军事对立!
公元前686年,齐国因内乱国君齐襄公(姜诸儿)被公孙无知所杀,公孙无知自立为齐国国君。做国君不久,公孙无知(齐庄公之孙)又被大臣所杀,接连的弑君,齐国出现了权力真空的局面。
早在齐襄公时期,齐国的两位公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已经看到了齐国的政治危机。两人为了避难,分别逃亡鲁国和莒国。当齐国出现一连串的政变之后,身在国外的公子纠和小白都得到消息。谁先回国,谁就是齐国的国君。
鲁庄公得到公孙无知被杀的消息,立即护送公子纠回国即位。就在他护送公子纠回齐国的时候,流亡莒国的公子小白已经先出发回国了。当时莒国离齐国近,为了不让公子小白抢先回国即位,公子纠派师父管仲亲自去拦截。管仲是一名神射手,按理说是万无一失的。结果射中了小白的带钩(腰带挂钩),管仲以为将公子小白射死了,公子纠等人就放慢了行程。
没想到的是,公子小白并没有死,而是抢先回到齐国,做了齐国的国君,即历史著名的齐桓公。齐桓公做了国君之后,迫使鲁庄公将公子纠杀死,并移交了仇人管仲。鲁庄公迫于齐国强大的军事压力,只好杀了公子纠,并将管仲移交给了齐桓公,然后回了国。
一鼓作气
“一鼓作气”让曹刿闻名天下
公元前684年(鲁庄公十年),鲁庄公因为帮助公子纠与齐桓公争夺君位,遭到齐国秋后算账。面对齐国大军压境,鲁庄公虽然没有退缩,但是没有十足的把握打败齐国。当鲁国军队与齐国在长勺对峙的时候,鲁国大夫(《 百战奇略》称曹刿是武士)曹刿请求见鲁庄公。经过曹刿与鲁庄公的细致论战,曹刿认为,鲁国能打败齐国。
根据《左传》的记载: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意思是,两军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的时候,士气最旺盛,第二次击鼓士气渐弱,第三次击鼓的时候,士气已经耗尽了。当对方士气耗尽,我们一鼓作气,因此打败了齐国。
曹刿打败齐国的军事理论很简单,就是“一鼓作气”,可见此人不仅仅有军才能,还智慧过人。这样一个人才,鲁庄公肯定不会错过。所以,“长勺之战”以后,曹刿肯定得到了重用。
曹刿论战
曹刿是何人?
据说,曹刿是周文王之子曹叔振铎的后裔,在鲁国做大夫。鲁国和周天子是一家人,其实当时的军事实力也不是很弱,拥有“三军”的建制。当然,比起齐国这种军事世家,鲁国还是甘拜下风。关于曹刿的身世,史书里面没有记载。不过《左传》里面,曹刿出现过两次。第一次就是“曹刿论战”,第二次出现在《左传?庄公二十三年》当中,当时的鲁庄公想到齐国参加一个祭祀,曹刿反对鲁庄公前往。从鲁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71年)以后,就消失了。当然,我们也得出一个结论,曹刿从鲁庄公十年至鲁庄公二十三年,十三年的时间还活跃在鲁国的政坛。
然而,在司马迁的《史记·鲁周公世家》当中,却出现了一个叫“曹沫”的人。这个“曹沫”到底是不是“曹刿”呢?目前,历史古籍当中有两个观点。
观点一:“曹沫”即“曹刿”
根据《谷梁传?庄公十三年》记载:
“冬,公会齐侯,盟于柯。曹刿之盟也,信齐侯也。”
在《史记·鲁周公世家》里面柯地会盟的是“曹沫”,而《谷梁传》写的是“曹刿”。就这一个记载,肯定难以让人信服。
《后汉书?崔骃列传》记载:“昔孔子起威于夹谷,晏婴发勇于崔杼;曹刿举节于柯盟,卞严克捷于强御。”文中提到了“曹刿”在柯地会盟。此外,《后汉书》李贤注:“昔曹子抗质于柯盟,曹子,鲁大夫曹刿也。一曰曹沬。”唐代文豪李贤对《后汉书》作注解,他认为鲁国大夫“曹刿”即“曹沫”。
除了《谷梁传》和《后汉书》还有哪些古籍记载“曹刿会盟柯地”呢?比如《谷梁传》、《盐铁论》、《全后汉文》、《柳宗元集》、《北堂书钞》、《资治通鉴注》等历史古籍的记载,都将“柯地会盟”当中的“曹沫”视作“曹刿”。
观点二:“曹沫”不是“曹刿”
《战国策》记载:“曹沫为鲁君将,三战三北,而丧地千里。”
曹沫为鲁国将军,与齐国交战,多次战败逃跑,丧失了千里的土地。这个段历史,大概被司马迁采用了。所以,才有曹沫在柯地会盟挟持齐桓公的事件。
《史记·鲁周公世家》载:“十三年,鲁庄公与曹沬会齐桓公於柯,曹沬劫齐桓公,求鲁侵地,已盟而释桓公。”
在柯地会盟的是曹沫,而非曹刿。还有《史记?刺客列传》载:“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曹沫是鲁国人,凭借勇敢和力量侍奉鲁庄公。庄公喜爱有力量的人。曹沫做鲁国将军时,和齐国作战,多次战败逃跑。鲁庄公很害怕,就献出遂邑向齐国求和。并继续让曹沫做将军。
春秋诸侯
关于“曹沫”与“曹刿”在史书里面的身份分歧!
在《左传》当中,只记载了“曹刿论战”,没有记载“柯地会盟”。
在《谷梁传》当中,没有记载“曹刿论战”,只记载了“曹刿柯地会盟”。
在《公羊传》当中,没有记载“曹刿论战”,却记载了“曹子柯地会盟”。
从《春秋三传》来看,三部典籍都没有提到曹沫在柯地会盟的事件。而《史记》里面也没有记载“曹刿长勺之战”。司马迁写“刺客列传”借鉴的是《战国策》(当时还不叫《战国策》)里面的说法,认为“曹刿”和“曹沫”是两个人。
原因在于,曹刿在“长勺之战”打败了齐国,经验丰富,如果做了鲁国将领,再和齐国打,应该不会出现三战败北的情况。如果,是另外一个鲁国将领曹沫,被齐国多次打败,那就很正常了。所以,司马迁就将“曹刿”剔除,而采用《战国策》当中“曹沫三战三北,而丧地千里”的说法。
由于《史记》为公认的正史,乃“二十四史之首”极具权威性,所以现在很难判断,该书记载是否有误。通过,众多的古籍来看,《史记》的记载可能出现了失误。
春秋谋臣
为什么说“曹沫”和“曹刿”同属一人?
从《左传》的记载来看,曹刿在“长勺之战”中打败了齐国。鲁庄公肯定会继续任命他为鲁国将领,后曹刿与齐国交战,虽然三战败北。鲁庄公并没有惩罚他,而是继续任用他为将。原因在于,曹刿有大智慧,军事才能没的说。齐国在春秋时期,本来就属于大国,齐桓公又是霸主,号召力特别强,即便是齐桓公被打败,也会卷土重来。
所以,鲁庄公知道,齐国不好对付,打败仗在所难免。在当时的鲁国,像曹刿这样有智慧的人不多。所以,在“柯地会盟”的时候,鲁庄公继续任用曹刿为将领。不过这一次,曹刿没有让鲁庄公失望。他持匕首,挟持了齐桓公迫使齐国交出被侵占的土地,并与鲁国签订合约。从此,鲁国 和齐国和平相处,避免了战争的发生。
此外,在明代演义小说《周朝秘史》(即《春秋列国志传》)当中,“曹沫”是“曹刿”的弟弟。先不说《周朝秘史》是否是演义小说,有一点就站不住脚。既然曹沫是曹刿的弟弟,为什么曹刿不去帮助曹沫。鲁庄公明知道曹刿有军事才能,为什么不用曹刿,而任用他的弟弟。很显然,曹刿就是同一个人。
从 《左传》来看,鲁庄公知人善用,从庄公十年至二十三年,曹刿在《左传》当中出现过两次。那么,在从政的十三年时间中,曹刿依旧活跃在鲁国的政治舞台。由于历史古籍,对曹刿的记载实在太少,我们不知道曹刿的身世和最终结局。不过,可以断定“曹刿”即是“曹沫”。在长勺之战以后,曹刿得到了鲁庄公的重用,即便是“三战败北”鲁庄公还是很信任曹刿,所以才有了“柯地之盟”曹刿用匕首挟持齐桓公,再次闻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