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身体出现4个信号,提示你,最好不要喝酒了!

2020-07-19新闻9

都说,每天一杯酒,活到九十九!

其实,喝酒并不一定都是坏处,但是要注意的就是小酌怡情,大饮伤身。

否则损伤自己的身体健康,得不偿失!

如果身体出现这4个信号,提示你不要再喝酒了!

1、牙齿敏感、松动

像白葡萄酒和啤酒等都腐蚀牙釉质,牙釉质损坏的主要标记是牙齿变黄和更加敏感。

2、面色发黄

如果长久面色发黄、暗沉,可能提示你已经有了轻度的黄疸,那是肝脏疾病的一个症状!

3、胃疼、腹泻

胃疼或腹泻也是饮酒过量的一个迹象,有胃肠病专家表示肠胃不适也许是不能够很好的接收喝下去的一切过剩的液体,同时也预示着肝脏功能存在必定的伤害。

4、脂肪肝

人体的脂肪需要脂蛋白这个载体将肝脏的脂肪运输出去,但是酒精会使这种载体脂蛋白合成受阻,脂肪运输不出去,堆积在肝脏上就形成了脂肪肝。但是如果不做调整,脂肪肝也会病变演变出严重的后果如肝硬化、肝癌等。

如果你有上述一个信号发生,就要注意了。那是身体在警示你,不要再继续喝酒了!

三类人群要注意,你是不能饮酒的!

1、心脏病患者

酒精,既兴奋大脑,又会使血管夸张,血液升高。这样易发生血管破裂而引起死亡。或者发生心律不齐,心跳加速等不良症状。

2、肝炎病患者

喝酒伤肝,众所周知。因为酒精会直接损伤肝细胞,对肝功能有抑制和毒害作用。如果患有肝炎病的人,不节制地饮酒就等于慢性自杀!

3、青光眼患者

酒中含的甲醇,对视网膜有明显的毒副作用。能直接影响视网膜,阻碍视网膜产生感觉视色素,导致眼睛适应光线能力下降。因此,近视眼、青光眼病人不要过量饮酒。

另外,儿童以及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女性朋友,更不能喝酒哦。

喝酒者,谨记:酒前“三要做”,酒后“三不宜”!

喝酒者,酒前“三要做”:

1、酒前喝牛奶

喝酒之前的半个小时左右,最好喝一杯纯牛奶,或含糖的牛奶。

这样,可预防酒醉性胃炎和脱水症。

如果是加了糖的牛奶,既可以促进乙醇分解,又能保护胃黏膜。

2、酒前五分饱

喝酒之前,不要过饱,五分饱即可,更不要空腹。

空腹会使酒精吸收快,人更容易喝醉。

最好在喝酒之前,吃一点油质的食物,如肥肉、猪蹄等,利用食物中脂肪不易消化的特点,来保护胃部,防止酒精渗透胃壁。

这通常也是,饮酒不醉的主要诀窍,因为这样,可使乙醇在体内吸收时间延长。

3、酒前吃馒头

喝酒之前,最好先吃个馒头,这样酒精一部分就会被馒头吸收,不易醉,而且也不伤害身体。

这是因为,淀粉类大分子,能和酒精发生结合,在胃里形成一些保护,减少对胃壁的刺激又能延缓酒精的吸收。

喝酒者,酒后“三不宜”:

1、酒后不宜“同房”

喝酒之后,如果立即“同房”,看似很助.性,但酒精对神经有麻痹的作用。

会让人感觉不到快.感,时间也会相对更久!

同时,这种做法,双方的配合度也会降低,很容易造成器官的损伤。

2、酒后不宜喝咖啡

酒后喝咖啡,会加快酒精在全身的散发,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其对众多器官,均有严重危害,危害程度远超过单纯喝酒,严重还会有生命危险。

3、酒后不宜催吐

酒后,进行催吐,有时候,确实有一定的醒酒作用,但,非常危险!

因为喝酒后,人处于意识模糊状态,如果指甲比较长,或没控制好力度,很可能抠破咽喉部;

如果把吐出来的东西,误吸到气管,还很有可能引起窒息。

健康饮酒,记住三部曲:

一、酒前:计算饮酒量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指出,正常情况下,男性每日摄入的纯酒精量,应不超过25克,而中国现行的安全饮用标准,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15克,女性摄入量应该更少一些。

计算公式:饮酒量×酒精浓度×0.8=酒精摄入量

那么,25克酒精大概是多少呢?即:25÷酒精浓度%÷0.8。

例如:50度白酒,即50%,那么25克相当于:25÷50%÷0.8=62.5毫升,差不多就是一小杯。

二、酒时:一盘解酒菜

用西红柿、黄瓜做一盘“解酒菜”,喝酒的时候可以多吃点。

西红柿,可以对乙醇,进行有效的分解,加快代谢;

黄瓜可以有效缓解喝酒之后,脸发红、发热,血压升高的情况。

在酒桌上,可以多吃一些这样红配绿的蔬菜,来达到解酒的目的。

三、酒后:护肝养胃饮

奶汁草红茶:经过红茶发酵工艺处理,味道更香浓,且降低了奶汁草的寒性,适合脾胃虚弱的人群饮用,也可作为长期饮用的佳品。

奶汁草,归肝、胃、肾经,具有保肝、护肝的功效。如今许多知名药企,都有包含奶汁草成分的肝病药物。

奶汁草的根,作用影响最大的就是保肝,清肝毒,预防肝损伤。跟乳蓟的功能不相上下,都是最常用在需要去肝毒的病患身上,是在许多预防C型肝炎中最重要的天然营养品。

《我是大医生》节目曾报道,用奶汁草根泡水喝,对于排肝毒,预防酒精性肝损伤效果显著。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麻烦联系删除!

#内分泌疾病#酒精#身体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