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李世民派此人出使天竺,此人却借兵灭了天竺,李世民的反应亮了

2020-09-26新闻10

李世民派此人出使天竺,此人却借兵灭了天竺,李世民的反应亮了

玄奘西游印度时,与中天竺戒曰王相谈甚欢,玄奘向戒曰王讲述大唐往事:隋末风烟,瓦岗英雄,贞观之治,凌烟阁功臣……引得戒曰王兴起,即派使者出访大唐,大唐亦遣使回访。公元647年,唐朝第二次派王玄策回访印度,结果发生意外。

王玄策还未到达印度,印度国已发生兵变。其时戒曰王己死,丞相阿罗那顺篡位,王玄策途中遭遇阿罗那顺伏击,所带财宝被夺,三十人众悉数被俘。王玄策乘阿罗那顺守军不备,与副手蒋师仁越狱逃走。

李世民派此人出使天竺,此人却借兵灭了天竺,李世民的反应亮了

巨大的耻辱感撕扯着王玄策的心,他要报仇!但是,没脸回长安搬兵了。于是,王玄策北行入藏,找到吐蕃王松赞干布,借得精兵1200人;又到吐蕃的属国尼泊尔,借兵7000。随后,挥师再入印度,与阿罗那顺交锋,兵力五倍于王玄策的阿罗那顺却不堪一击,一路向东逃窜,直逃至东天竺。王玄策一路追赶,短短一个多月,攻灭中天竺,臣服东天竺,缴获财物、牛羊无数;最后,俘虏阿罗那顺全家,押解回长安,交给李世民处置。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一人灭一国”事件,千百年来被当作"神话"到处传扬。

虽隔着千年,我们仿佛看到阿罗那顺哀怨痛悔的眼神,看到王玄策威风八面的神彩。

李世民派此人出使天竺,此人却借兵灭了天竺,李世民的反应亮了

然而,"一人灭一国"的神话,并非王玄策一人能创造的,它是大唐威慑力的直接体现,它证明了一点:唐朝的强大,已到了令人胆寒的地步。

首先,西南诸国,无不敬畏唐朝:

王玄策成功的第一步,是到吐蕃和尼泊尔借兵,两国不敢不借!

要知道,吐蕃王松赞干布并非善类,他曾于638年进犯大唐边境,挑战大唐权威。大唐派侯君集迎战,结果,侯君集还未赶到,前锋牛进达便大败松赞干布,松赞干布震惊,于是遣使谢罪,臣服于唐。现在,看到唐朝有事相求,松赞干布大献殷勤,不仅借了本国的兵,还帮王玄策到尼泊尔借兵。

其次,南亚各国,更不敢得罪唐朝:

王玄策成功的第二步,是他在攻打中天竺时,中天竺众多兄弟邻国,眼看着阿罗那顺灭亡,谁也不敢帮忙。

其实,仼何一国从背后袭击王玄策,王玄策想哭都哭不出来,哪会有机会赢?可是,谁敢得罪唐朝呢?

李世民派此人出使天竺,此人却借兵灭了天竺,李世民的反应亮了

其三,即使是唐朝的一介书生,也能抵雄兵十万。王玄策一介书生,从未曾领兵作战过,然而在此战中宛若战神,先是以"火牛阵"大破阿罗那顺的"象阵",再以"云梯"和"抛石机"攻城,城破后,阿罗那顺逃走,坚守不出,王玄策又正确的采用了"诱敌之术", 诱出阿罗那顺,一举擒获。这行云流水般的战略战术,到底来自何处?

不用说,大唐是最好的老师。大唐建国前后,东征西讨,四方臣服,战役无数,勇将千名,这可都是活生生的教材。帝国本身就是一所高等军事院校,大唐臣民耳濡目染,都有相当的军事素养。

李世民派此人出使天竺,此人却借兵灭了天竺,李世民的反应亮了

英雄凯旋。

公元648年5月,王玄策率众回国。出人意料的是,李世民并设有出城迎接,想象中长安百姓夹道欢迎的盛况也没有出现。李世民在朝堂之上听取了王玄策的汇报,然后封王玄策为朝散大夫。

朝散大夫是个什么官,从五品下而已,相当于现在副厅级,可见,李世民并没有把王玄策的“一人灭一国”当回事。

为什么?

读一读李世民平时的讲话,或可明白。

李世民曾说:“今中国强,戎狄弱,以我徒兵一千,可击胡骑数万。”听听,平常唐军是“一千可击数万”,这次王玄策是一万对4万,差得远了。

李世民还说:

李世民派此人出使天竺,此人却借兵灭了天竺,李世民的反应亮了

翻译出来,有两层意思:

第一,我大唐兵力之强,天下皆知。不管你是匈奴,突厥,还是高昌,土谷浑;也不管你躲在高山,还是隐身大漠,兵锋所至,无不降伏,收拾起来就像弯腰拾草一样的容易。

第二,我大唐并不穷兵黩武,而是效法尧舜,以德服人,要让世界各国都从心底佩服大唐,诚心诚意的归顺大唐; 也即天下归心,一心向唐也。

李世民派此人出使天竺,此人却借兵灭了天竺,李世民的反应亮了

看出来没有,炫耀武力不是重点,以德服人,天下归心才是重点。

换句话说,李世民不需要王玄策"一人灭一国"来证明唐朝的伟大。唐初大杀四方,征服四夷的战争早就证明了这一点。现在他更需要的,乃是以道德,文化,外交之类软实力征服世界,使天下归心。王玄策借用大唐的无形资产,灭了中天竺,壮则壮矣,难免给人以穷兵黩武的武夫印象。

这,便是李世民的格局,大唐的格局!

#隋唐#李世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