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博物馆,教育是其四大基本职能之一,铜梁区博物馆一直坚守使命,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不断拓展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功能,实现博物馆社会教育机构的职能,让博物馆在观众群体中深受好评。
夯实基础、开设宣教新课堂
铜梁区博物馆宣教工作人员在业务工作中提炼主题、积累经验、合理规划,结合国家颁发的学科课程标准,深化博物馆教育资源分析。对馆内藏品、展览、科研成果进行整理与提炼,将博物馆的实物课堂优势最大化。将书本与实物紧密对接,创立适合当前人们对于知识接受习惯的新课堂。依托文物资源,挖掘文物内涵,推出展览、讲座、培训、体验课堂、国学课堂等多形式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
展览内容新颖独特
铜梁区博物馆立足于本馆、本地区历史文化特色,不断提高展示艺术和表现形式,利用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不断丰富展览展示内容,推出系列独具特色的展览展示项目。同时组织展览进社区、进校园、社会福利机构与等公共文化场所进行巡展。
1.原创展览:铜梁不可移动文物摄影展(上、下)、铜梁博物馆馆藏铜器赏析、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铜博农耕文化展、铜博龙灯厅图文展、青少年科普展、文物法规普及宣传展等。
2.引进展览:重庆三峡博物馆人之由来——人类的起源与演化、灵鼠迎新展。铜梁先进人物事迹展、重庆自然馆的儿童特展——大熊猫的起源、重庆名人馆的重庆历史名人展等。
社教课堂精彩纷呈
铜梁区博物馆结合馆藏实际,利用馆藏优势对馆藏品进行梳理和诠释,不断开发新主题课堂。不同主题在内容上保持衔接和难度的加深,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知识结构形成一个个具有针对新的系列课堂。以问题为导向、关注兴趣,充分实现参与者自己个性的展现,施展自己的才能,增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针对对青少年儿童的社教课堂
“认知+探究”类:文博知识大挑战、献给孩子们的文物赏析之铜博“年长”的神秘住户们①——印度象门牙化石、献给孩子们的文物赏析之铜博“年长”的神秘住户们②——巨貘牙齿化石。
“体验+体悟”类:折纸灯笼、泥塑两万年前的铜梁小动物、折纸大象、端午节民俗活动·五彩绳、恐龙化石考古挖掘体验课、七夕乞巧·传统纺织机体验课等。
2.针对初、高中学生的社教课堂
传统技艺体验课程:诸如拓片、剪纸、扎龙等传统技艺体验课程;
研学平台:铜梁区博物馆与安居古城、邱少云纪念馆、铜梁龙灯彩扎基地合作形成具有铜梁地域特色的研学路线,了解铜梁历史文化与人文情怀。
3.针对高校学生的社教课堂
实践平台:铜梁区博物馆利用寒暑假为高校学生提供讲解、科研等实践平台、配合西南大学学生完成调查研究工作,邀请铜梁区内高校学生走进博物馆开展各种积极向上的社会活动,为重庆师范大学学生提供文博相关工作实践机会等等。
科研与项目:铜梁区博物馆与四川美术学院一起申报《铜梁地区明代石刻仪仗俑研究》项目,充分利用“外脑”实现博物馆学术研究的发展。
4.针对文博爱好者开设的科普类社教活动
针对其他对文博爱好者铜梁区博物馆开设了系列科普类社教活动,诸如:龙泉窑牧童骑牛瓷砚滴、老妪抬轿俑、牵马俑、燃灯佛、柱足立耳铜方鼎、宋代铜熏炉等具有馆藏特色的文物赏析类以及中华传统习俗—— 端午插艾、匾额·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走进川主庙、镌刻在匾额上的慈爱、铜梁抗战时期那些人那些事、每一块铜梁博物馆匾额,都有自己的故事、何日君再来,一个记住乡愁的地方——安居古城、龙腾盛世,龙耀中华——走进铜梁龙、中华龙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知识科普类专题介绍。
讲座题材丰富多样
铜梁区博物馆定期向社会及文博爱好者举办题材丰富多样公益知识讲座,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文化遗产、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中古五大名寺、中国寺庙文学、凝固的历史、竹林七贤与魏晋风度、流动的文明、明清之际江南士人的生活世界、乌台诗案与北宋政治转向等历史文化、文物讲座。
培训活动形式多样
铜梁区博物馆对馆藏资源进行整合,发挥业务优势,面向社会举办系列培训活动,诸如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小小讲解员培训、志愿者培训等。培训既有线上也有线下,既有在博物馆开展的培训也有走出博物馆到青少年宫、到学校去开展的培训活动。
共建共享、开辟宣教新路径
(一)馆校共建
馆校合作教育项目是博物馆公共教育发展新趋势,铜梁区博物馆积极与金龙小学、外国语实验小学、铜梁一中、重庆职业传媒学院、重庆师范大学涉外贸易学院、老年大学等中小学及高效合作,签订馆校共建协议,依托教师研习会、双师课堂,增强博物馆与学校之间的双向互动,实现“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情感教育”的教育目的。
(二)馆际联合
铜梁区博物馆积极参与、构建博物馆、少年宫等之间的协作交流机制,加入重庆市流动博物馆联盟,与庹氏书法馆签订展览合作协议书、与铜梁区青少年宫签订合作共建协议书,主动融入城乡人民社会文化生活。
(三)社会企业
引导社会力量、社会资源加入到博物馆宣教活动中,铜梁区博物馆与万达广场、小天才企业合作联合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吸收社会力量加入到博物馆成立博物馆志愿者队伍,开展讲解、宣传、教育等工作中。
创新思路、开拓宣教新阵地
(一)搭建多形式的线上网络平台
铜梁区博物馆历来重视线上网络平台的构建,尤其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铜梁区博物馆深耕线上资源建设,线上、线下两手抓。大力开拓相关网络文化服务,推进“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馆方网站、抖音等多平台注册账号并推出系列网络视频导览、网络直播、线上文物赏析、发布简短资讯、文物拼图、虚拟展览等累计浏览量达十几万人次,与大众之间保持着良性互动。
(二)其他新媒体合作
铜梁区博物馆加强与其他新媒体的合作以2020年度为例:与铜梁APP合作,开展了铜梁匾额博物馆直播看展、铜梁龙灯直播看展以及铜梁明代石刻仪仗俑云观展直播活动,反响颇好。与铜梁日报合作宣传报道博物馆鼠年迎新活动、小小讲解员比赛、教师节等活动。与封面新闻平台合作推出的云看展——借古建筑之眼,看300年巴蜀文化流传的直播看展活动,封面新闻客户端44.9万人观看,封面新闻微博、封面新闻视频微博、今日头条、手机百度、凤凰新闻共计24.7万人观看,全网共计69.6万人观看了本次直播。参与华龙网与重庆客户端集群联盟推出的“穿越千年 感知重庆”探秘博物馆联动直播,云赏明代石刻仪仗俑。与区融媒体中心合作拟在大美铜梁抖音账号推出系列铜梁区内文物的视频导览。
(三)“带得走的博物馆”系列
除网络平台的建设以外,铜梁区博物馆还致力于将文博知识服务于社会大众,诸如深入挖掘整理区内文物资源出版有《铜梁匾额》、《记忆的桥梁》、《记忆铜梁》等相关著作,立足馆藏特色开发《铜梁明代石刻仪仗俑绘本》。以明代石刻仪仗俑、铜梁龙、铜梁匾额等馆藏资源为元素参与文创产品的开发,形成“带得走的博物馆”系列宣教产品。
提炼文化精髓、挖掘文物内涵,线下、线上相结合,将“宣传+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铜梁区博物馆乘着“互联网+”的东风,多渠道的打造博物馆宣教品牌,传承优秀历史文化,服务社会大众,实现博物馆宣教的再进步。(铜梁区博物馆供稿)
编辑:周晓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