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在大庆石化新建35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的减压塔前,抬头仰望,一套崭新的富有现代化气息的炼化装置巍然屹立。35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是大庆石化炼油结构调整升级改造项目12套装置之一,主要加工俄罗斯原油。它的建成投产,将使大庆石化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实现跨越,向千万吨炼化企业迈进。
常减压装置 杨志明 摄
大庆石化毗邻大庆油田,地处中俄能源合作的重要战略通道和枢纽,具有发展“油头化尾”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地缘优势。目前,炼油厂原油实际加工量为650万吨/年,全部为大庆原油,而具有千万吨加工能力的炼油厂,要想解决“吃不饱”的问题,就得用俄罗斯原油替代大庆原油,合理利用资源,实现炼油效益最大化,提高公司的整体竞争力。
8月30日,大庆石化常减压装置改造工程如期中交,标志着“炼油结构调整转型升级”12个子项目全部建成投用,大庆石化即将达到“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规模,这是大庆“油头化尾”产业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也是油城转型、动能培育的一件大喜事。
常减压装置建筑面积2280平米;动静设备199台(套);钢筋混凝土9573立方米;钢结构2938吨;工艺管线181050吋焊接当量;电气电缆81千米,电气桥架2.1千米,照明710台(套)……
这些数字,不仅代表着常减压装置拥有着强悍的“骨骼”,更意味着项目任务之巨,相当于化建队伍6个月的施工量。
安全、质量、环保、统筹,项目组严把所有环节,严控各项管理,向着既定目标努力。“从正式进入常减压装置建设现场,到不辱使命完成,‘红色铁军’仅用了100天。可以说,这套装置是大庆化建施工史上建设最快的单体装置。”大庆石化炼油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韩宏达骄傲地说。
常减压装置 杨志明 摄
“俄油”跟大庆“本地油”不同,它的硫、盐等含量比较高,对设备腐蚀性比较强。加工“俄油”,对装置工艺、操作手段、防腐措施等要求较高,技术和质量都得过硬。为了抢进度、保质量,早在6月份,炼油厂常减压联合车间的技术人员便直驱装置建设现场,提前介入,进行“三查四定”。
车间将岗位人员分成多个小组,白天检查现场,晚上汇总问题,再由技术人员进行细致分类,反馈给施工单位,明确整改销项时间和责任人。“工期再紧,也要先保质量,装置能够安全顺利投产,效率才有意义。”常减压联合车间主任郭东升说。
常减压装置主体框架安装现场。杨志明 摄
管道试压,是确保常减压装置安全开工运行的重要工序。为了兼顾质量和效率,常减压联合车间首次尝试了“分区试压”,将整个装置分为3个组9个区,按照工艺流程把1050条管线划分出82个试压包,根据不同区域施工进度开展试压。试压结束后,他们与施工人员密切配合,先后进行了系统吹扫、单机试运、仪表联调、烘炉等工作。不仅确保了装置拥有一身保证平稳运行的“肌肉”,更为项目节省出两个月的时间,为按期中交创造了条件。
项目全面进入开工阶段后,生产单位精细组织,各部门有力保障,保证项目实现开车一次成功、按期产出合格产品,为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全面建成世界一流企业、为地区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