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上千年的历史文化当中,留下了不少的资料典籍。但是,由于时间过了太久,有些记录,我们并不能鉴查它的真假。与此同时,历史越来越受关注,很多人都主动去关注历史,了解历史,然后发现,存多的历史事件都是存在着矛盾的。例如,很多人都知道“纸上谈兵”这个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是战国时期的赵括。但是,大家都知道,汉朝时期并没有“纸”这样东西,所以大家可能都很想知道,汉朝的赵括和“纸”明明是两个时空的,怎么会有起了联系呢?然而事实是,后人将它们两者联系在了一起,在这个当中存在两个误区。
误区一:“纸”的现世最早并不是在东汉。
在古代的中国,有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这些发明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当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特别是纸造术,更是对古代文明的发展和延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因为纸的出现,方便了人们的书写和学习。
纸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对于文字的延续,人们都是将其刻在竹简或者是青铜上面,然而这样的文字载体十分不方便,同样对于文化的传播非常的不利,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一直在研究如何改进书写的载体,甚至有人为了便于携带,将文字写在了昂贵的布帛上面。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吃饭都成了问题,更别说买昂贵的布帛来写字。在这个时候,一批有智慧的劳动人民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们将一些价格低廉的东西打碎成浆,例如渔网,麻布等,制成了最初简易的纸。而且根据历史记载,蔡伦并不是纸张的发明者,纸张,最早的时候是出现在西汉,比蔡伦早了将近100年,所以说东汉的蔡伦是纸张的改进者,他改进后的纸张比之前的“纸”更加精致而且便于书写。
误区二:战国时期并没有出现“纸上谈兵”这一说词
对于纸上谈兵这个词,最早的出现时间是在清朝雍正年间,然而纸上谈兵的主角——赵括,离清朝隔了好几个世纪,根本没有一丝联系,那么你可能会想问,是什么原因将他们俩联系在一起了呢?当然说到这儿,就需要从“纸上谈兵”的意思出发。
大家应该都知道,纸上谈兵这个词语的意思:不注重实践,只注重理论。而恰好,赵括这个人的人生经历,正好与这个成语的意思。符合。在战国时期,当时赵国和秦国。在几次战争之后并未分出胜负,当时为了尽快结束战争,双方都将本国的能人派出作战,虽然说赵括没有过上场的经验,但是他的父亲是战场上数一数二的高手,而且赵括从小学习军事理论,以及大家觉得他在他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肯定也不会差,所以大家都决定派他上场。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大家都觉得会赢的情况下,却输了,因为虽然说赵括的理论知识很丰富,但是一到真正的战场上他就慌了。在战场上什么事情都会发生,而且让人意想不到,这根本不是理论知识可以应对的,而且在这次战役让赵括身败名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