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居高声自远与居安思危中的居意思相同吗? 与居高声自远

2020-09-25知识9

居高声自远与居安思危中的居意思相同吗? “居安思危”中的居解释为:处在安乐的环境下应该有危机意识。居:处于某种环境~“居高声自远”中居意思应该是 站在 什么位置 即—站在高处声音传播的远~这个解释中的居意思与居安思危中的居不同。当然还有另外一个隐喻为:处在高地位的人,话语权比较重。这个解释中的居则是处于某种地位~与“居安思危”中的居意思相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居高声自远与居安思危中的居意思相同吗? 与居高声自远

上联 :居高声自远,如何对下联? 居高声自远;临下棹尤疾。靠近视弥清。

居高声自远与居安思危中的居意思相同吗? 与居高声自远

居高声自远,下一句是什么

居高声自远与居安思危中的居意思相同吗? 与居高声自远

居高声自远”的意思是? 蝉【作者】虞世南【朝代】唐代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标签:寓理 寓人 咏物 其他译文 注释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作者、朝代、出自哪首诗、意思. 蝉虞世南【唐代】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本意:蝉的声音能够传得远是因为它身在高处,而不是依赖秋风的散播.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的意思,全诗,道理,作者,朝代是什么 意思是: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全诗如下: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道理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作者是:虞世南 唐朝人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意思 2113处于高处发出的声音自然就远了 并非是借了秋风5261的力量虞世南:蝉4102垂緌饮清露1653,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垂

请问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意思是什么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最后两句语义双关,暗示着冠 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 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诗 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 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 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什么意思 “居高声自远2113,非是藉秋风”的意思是5261: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4102是依靠秋1653风。出自唐代虞世南的《蝉》。【拓展资料】全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赏析: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

#高洁#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高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