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只成年河蚌每天能过滤100多升水,可以24小时不间断过滤水中的藻类、浮游动物、有机碎屑等,成为调节河道水质的“得力帮手”……为进一步实现水质提标,杭州市拱墅区城管局(治水办)创新运用“智能生物链靶向治水”技术,让河蚌化身“过滤器”,实现河道自我修复。
今年以来,拱墅区围绕完善水生态修复,促进水环境提升,抓好水经济发展的目标,以“技术革新”+“智慧管控”的形式,探索一条“政府少投入、企业有盈利、水质能提升、产业可发展、社会效益佳”的新型治水之路。
拱墅区美丽河道。 拱墅区城管局供图
河蚌化身“过滤器” 实现水生态自我修复
在“零直排”的前提下,如今杭州城市河道的水质大部分保持在IV类或V类。而在拱墅区红旗河片区,其水质可以始终稳定在III-IV类。
近日,红旗河片区顺利完成了今年杭州市的美丽河湖验收。其全长10公里,由红旗河(西塘河-运河)、十字港(通益路-西塘河)、周家河(运河-红旗河)等5条河道组成。良好的水质得益于这块片区运用了中科院认证的专利治水技术——“智能生物链靶向治水”技术。
据介绍,这项技术是模仿自然界水生态的自我修复功能,在水里建立一个稳定的纯生态食物链系统。这其中的“秘密法宝”就是悬挂在红旗河片区5条河内的80万只河蚌。
过去由于河床底部积存的淤泥影响河道水质和行洪,政府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财政经费清淤,但其实河道底泥中的有机质是水体微生物菌类的营养来源,经菌类分解代谢后的无机盐可以被浮游植物藻类和水生植物吸收,促进水生植物的生长。1只成年河蚌每天能过滤100多升水,可以24小时不间断过滤水中的藻类、浮游动物、有机碎屑等。
针对红旗河片区水质情况,拱墅城管部门抽取河底的淤泥进行分析,选取有针对性的菌剂对其进行有效分解,扩培相应的有益菌、藻,通过智能生物链联动治水控制系统,根据水质数据为河蚌制定专属输送管道,将营养精准输送到河蚌体内。
如今,红旗河10公里的河道中悬挂了80万只淡水珍珠蚌,就如同安装了80万只小型生物过滤器,加上河中配置的水生植物,配合定期投放合理数量的上中下层鱼类,丰富水体环境,河道生态循环系统得到了完善。河底淤泥减少了,水体变清了,蚌和鱼也长大了。
而水质稳定后,通过定期循环捕放河道中的贝类、鱼类,把水中的有机营养带出水体,不但可以保持水体营养平衡,降低水体氮、磷营养盐,防止富营养化,还能收获可观的经济效益。河蚌浑身都是宝,蚌壳可制作精美工艺品销往各大商场,蚌肉可生鲜配送至各大菜场、超市、餐馆或制成罐头,产出的珍珠或制成高档珠宝或磨粉入药,物尽其用。
通过技术引进、成果转化,该项治水技术还助力传统养殖企业转型升级,不但能够减少治水经费的专项财政支出,还可使之成为可持续性发展的新兴治水模式。产出的经济效益可用于维持项目运行,后期还可以继续发展水产品加工厂、珍珠批发市场等落户,落实属地就业,增加地方税收。
河道智慧平台。 拱墅区城管局供图
智慧平台打造数字化系统 实现“全盘化管理”
为建设安全流畅、生态健康、水清景美、人文彰显、管护高效、人水和谐的美丽河湖,将优质河湖生态资源转化为绿色发展新动能,拱墅区城管局(治水办)还通过打好“技术革新”+“智慧管控”的组合拳,形成不留死角的河道管护体系。
2020年,拱墅区城管局(治水办)整合资源设立工作站,将现有的地下管网和河道智慧平台、城市眼云共治平台、闸泵站远程操控平台、河道淤泥监测平台、红旗河片区水下三维(BIM)系统这5个独立平台汇入合一,重新组建功能齐全的新系统。通过平台搭建、数据整合,实现互联互通及数据、信息的共享,在发挥各平台优势的同时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平台间数据的“全盘化管理”。
拱墅区美丽河道。 拱墅区城管局供图
以河道问题派遣流程为例,当某条河道存在河面漂浮物,以往的处置流程需要巡查发现、上报、派遣、整改、核查、结案6个步骤,办理过程中至少涉及4人参与。而在智慧系统加持下,操作人员通过智慧河道管理平台发现问题后,只需直接派单到管养单位进行处理,工作人员处理后将结果反馈给平台,再由操作员在平台上直接复核,处置流程从6步缩减到2步,时间从2-3天变成即查即办,人员也从4人缩减到2人。
同时,这套系统还在不断升级检测范围和预警内容,今后会在拱墅区其他街道试点安装管道检测系统,实现偷倒排放第一时间预警、抓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