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天下一统归功于萧何、韩信、张良三人,西汉成立后有“汉初三杰”称谓。其中萧何固守关中,为刘邦源源不断地输送粮饷和士卒。而韩信用兵如神,平定北方皆归功于这位神将。最后一个就是张良,张良堪称刘邦身边第一谋士,如果没有张良,刘邦一统绝无希望。在功成名就之后,开国皇帝往往都会做的一件事就是清算老臣,如韩信作为八个异姓王之一就没能逃过此劫。由于深谋远虑,算无遗策的张良在汉朝初建就急流勇退,也算是明哲保身之举。
张良出身豪门,其祖先世代在韩国为官,其中宰相之职不再少数。原本张良可以过着优渥的生活度过一生,但是一切都在秦国一统中破灭了。韩赵魏楚燕齐,作为第一个被秦国灭亡的国家,张良瞬间从贵族子弟变成流落街头的少年。张良仔此时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四处寻觅良师,直到偶遇人生导师“黄石公”。我们在课本上曾看到过一个小孩给一个老人穿鞋子,然后老人教小孩大道理的文章,这就是黄石公试探张良品行的段落。天不负人愿,在黄石公处,张良得到《太公兵法》后士别三日直接成长为满腹经纶,审时度势的智者。
张良在择主而事上别具慧眼,在楚霸王闻名天下的时候,刘邦仍默默无闻,但张良一心认定追随刘邦,事实证明也是非常明智的抉择。在刘邦成长进阶的道路上,张良居功至伟,但是张良为人调以至于出现了汉朝初建便急流勇退的局面。其实张良明哲保身也实属无奈,而后期韩王信谋反也证实了张良的举动,但此时的张良已经不是陪伴刘邦共图天下的谋士,而是恨之入骨的旧臣。有句话叫“成也萧何败萧何”这是对名将韩信的一生概括。落到张亮身上也如出一辙,可谓“成也张良败张良”,但是指定的对象已经不是韩信而是刘邦。
张良退隐之后很少见人,但是有些时候难免遇到老熟人,而这个人就是吕后。中国古代君王往往按照“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来传承皇位,但刘邦遇到戚夫人之后,这一现象便摇摇欲坠。刘邦晚年宠幸戚夫人,甚至动心思将太子刘盈废掉,拥立戚夫人儿子如意为太子。在殿堂之上,刘邦提出“仁弱,不类我”顿时遭到了群臣反对,如果不是孙叔通力荐,显然已经废立。此时的吕后能够想到的唯一智囊就是老熟人张良。
刘邦心意已定,吕后已经没有丝毫办法阻止。如果是别人长良不可能帮助出谋划策,但是吕后出面他也不好回绝,而且在废长立幼也确实不符合礼教,所以张良帮助吕后又出了一计,和曾经帮助刘邦时期不同,这一计可着实害苦了刘邦。仅有六个字——“请来商山四皓”。正如张良所说,刘邦一直想请出商山四皓辅政,但奈何四人宁愿做隐士也不愿为汉臣。如果能让商山四皓在太子周围出没,刘邦也许就会改变主意。
高祖十一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刘邦因病想让刘盈前往,而商山四皓出计让吕后去刘邦面前哭诉,最终使得刘邦带病征战,大胜而归。在刘邦回朝庆功时,见刘盈身边有四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故而问之。当得知四人就是多请不来的智者时发问,为何刘盈能将其请出。商山四皓曰:“陛下对臣子动辄辱骂,不出面是不愿自取其辱。但是当前太子仁厚,所以不请自来”。在此番言论说出之后,刘邦知晓刘盈羽翼丰满,且颇有能力,就再也没动过废长立幼的心思。
这里商山四皓的言论其实与现实场景不符,刘邦请时不来,是因为刘邦讲理,不来什么关系没有。但是此次是吕雉派车重金请往,并非是装饰门面,而是真有重用。如果不来,太子被废,吕后必然有所作为,所以必须出山。在四位智者出面后,刘邦已经知道自己不能对吕后有所作为,见到戚夫人时两人实属无奈。戚夫人与吕后相争多年,如果刘邦都奈何不了吕后,刘邦死后,戚夫人必有大难。张良这一计害苦了刘邦。
刘邦对吕后性格十分了解,他的无奈情有可原。在刘邦死后,吕雉展开了疯狂的报复。第一个就是戚夫人,戚夫人下场凄惨,甚至刘盈也认为吕雉做的过分从此不问朝政,而如意紧随其后。刘盈宅心仁厚,对如意多有保护,但仍没能拦住自己的母亲。吕后对刘邦的愤怒并没有停止,首先是长子刘肥,由于刘肥势大,吕雉原意将其毒死,而后因刘肥以城池奉上才侥幸逃脱。随后是淮阳王刘友被监禁,梁王刘恢,到了最后,吕雉已经部分亲疏远近,即使是刘盈也被吕雉生生气死。在吕后离世后,大臣将刘弘废掉,刘恒以四个儿子的代价登基称帝。
张良被低估的代价已经不是刘邦能够承受的,如果张良当初退隐没被营运,杀韩信、伐英布、战匈奴等大事不会困难重重,更不会让自己屡次受伤。如果刘邦能一直重用张良很有可能避免汉初的和亲之事。张良最后一计更是将吕后推上了人生的巅峰,差点动摇了刘家汉室根基。虽然吕后的余党被除,但是外戚的崛起已经成为趋势,难以控制了。
刘邦带病出征中箭加重病情的过错自然不能全算在张良这一计之上。但是刘帮后人几乎被屠戮殆尽却是不争的事实。张亮在刘邦反秦时居功至伟,屡献奇计,而且也凭计策多次保护刘邦,赢得楚汉之争。如果没有张良,历史很有可能会被改写。但是,刘邦晚年也并非荒唐无功,只能怪自己的夫人性格太过刚毅而已。张良对刘邦有功,但是这功劳可能在刘邦欲废太子时全部抹灭了吧!“成也张良败张良”并非空穴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