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糖尿病的病程相对较长。除了疾病对身体造成的损害外,糖尿病患者往往有很大的精神压力,因此要注意情绪的自我调节。
心情不好会导致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尤其是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胰岛素分泌量不仅受内分泌激素和血糖的调节,还直接受到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即使有些患者在饮食、运动、用药方面都做得很好,但血糖仍然很容易波动,这是不注意心理调整的后果。
当人们感到紧张和焦虑时,交感神经兴奋,会直接抑制胰岛素的分泌,还会促进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在一段时间内会提高患者的血糖水平。同时,压力过大、情绪太低等心理状态又会反过来影响血糖水平。情绪因素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在中老年人中更为明显。当负面情绪反复持续作用于机体时,也可能诱发糖尿病,使病情反复或加重。
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
1.惧怕胰岛素
部分胰岛素注射患者对胰岛素有错误认识,认为长期使用胰岛素易导致上瘾,且日常注射过于麻烦、怕疼痛等,故对胰岛素注射不积极。要克服这种心理,必须建立正确的认识。
2.低血糖带来的坏心情
糖尿病患者有时会出现低血糖,低血糖会导致心悸、握手、出汗、迫不及待吃东西等不适,很容易影响人的情绪,导致恐慌、愤怒或悲伤,所以要加强对低血糖的认识,加强血糖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焦虑、恐惧
当患者了解糖尿病并发症后,会产生视力下降的恐惧,患糖尿病足,肾功能比为1,并对其生活、学习、求职、婚姻等产生不良影响。事实上,糖尿病并不那么可怕。只要采取适当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并发症就可以减少或避免。病人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享受生活。
4.长期血糖控制不佳
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患者情绪,使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容易产生不配合治疗的想法,从而影响血糖的控制。如果这样的恶性循环继续下去,不利于糖尿病的治疗。血糖控制不良的患者应寻求医生的帮助,分析血糖控制不良的原因,找出解决办法。
5.经济负担
糖尿病治疗过程漫长,对于一些家庭来说负担不起,这会给患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也是患者中断治疗的主要原因。因此,要以积极的态度接受定期治疗。
调节心理的几点建议
1.学会倾诉
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家庭治疗、与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沟通,倾诉内心的困惑和焦虑,争取大家的关心和帮助。
2.积极了解糖尿病
当患者被诊断为糖尿病时,应通过参加糖尿病知识讲座班、订阅糖尿病科普杂志、与患者交朋友、交流自身经验、学习有益的防治等多种方式,尽可能了解糖尿病知识方法,从他们那里解除孤独和无助。
3.适当发泄
心情不好的时候,不要放在心里。找到一个适合你,又不伤害别人的方法,并适当地发泄出来。
4.适量运动
通过参加有益的活动,如打球、爬山等,达到心理愉悦的目的。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利于控制体重、血糖、血脂和血压,也有助于消除焦虑和抑郁。
5.修身养性
例如,看书、听音乐或深呼吸,以保持心理稳定,消除不必要的紧张。